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巴赫与古尔德致敬的《哥德堡变奏曲》

(2011-06-29 15:10:07)
标签:

文化

分类: Bravo

 

    向巴赫与古尔德致敬的《哥德堡变奏曲》

 

将巴赫的键盘作品改编为其他器乐组合演奏而行致敬之举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780年代的艾曼纽尔·阿罗伊斯·弗斯特,他将巴赫《平均律》的一部分选曲改编成弦乐四重奏,使“伟大的练习曲”以另外一种形态得以在音乐会和宫廷沙龙广泛传播,并直接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参与其中。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改编巴赫作品的著名作曲家阵容越来越豪华,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有不少指挥家和其他器乐演奏家加入进来。

1980年代,小提琴家和指挥家迪米特里·西提科维茨基为了巴赫的生日和古尔德的不幸去世而将《哥德堡变奏曲》改编成弦乐三重奏版,乐谱献辞即为“纪念格伦·古尔德”。古尔德毕生致力于演释巴赫,并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他的巴赫具有元典性与前瞻性,是破译巴赫密码的关键,同时也是绝不可以模仿的范本。他1955年第一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即他去世的前一年再次录制该曲,前后差异巨大的演奏呈现了巴赫乐汇的两重世界,正像人生乃至宇宙的终始一般。

西提科维茨基的弦乐三重奏版“哥德堡”在精神上属于古尔德更甚于巴赫,改编者不仅熟谙巴赫时代的三重奏鸣曲风格程式,而且对古尔德的句法特性了然于心,他将巴赫凝重滞涩的散点,连成深情畅美的线条,音乐的形状与境界焕然一新,但巴赫的魂魄无所不在。如果说该曲键盘原作可以宁思安神,弦乐三重奏版便足以产生令人心潮起伏的感动。

这部作品于198411月在德国美丽小城班贝格诞生首次录音,而首演则发生于1985年的芬兰科斯霍姆音乐节,西提科维茨基是这个规模不大的音乐节的创办人,他和他的朋友——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和中提琴家杰拉德·考斯成为这部改编曲不可拆散的组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形形色色的音乐节上献演该曲,无不激起听众对巴赫及古尔德的缅怀崇敬之情。

将近十年前当我第一次听ORFEO唱片公司出品的首次录音CD时,小提琴奏出的主题歌调一出声,我的心便为之一颤,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心灵体验啊!虽然有两位重量级的演奏家加入,但唱主角的仍是西提科维茨基,在我的印象中,他与麦斯基有比较相同的个性,兴致好的时候,拉起琴来特别带劲,而且有一种出自骨子里的高贵和优雅。不过在这部作品的演奏上,他远不如麦斯基内敛,后者始终保持矜持自然的意态,所以他的琴声听来更接近巴赫,这大概也是西提科维茨基所赋予大提琴声部的旨趣吧。

我有幸现场欣赏到的演奏阵容提供了另外一种演绎的可能性,所以意义仍然十分重要。米沙·麦斯基是地道的浪漫主义者,他气质中的优雅与热忱使他的琴声唯美而饶有趣味,他深知他在三人组中的地位与分量,所以他虽位处核心,却毫不夸饰,反而处处谨慎地控制着曲意的走向及节奏的调整。年轻的小提琴家朱利安·拉什林锋芒正盛,无所顾忌地完全倾情投入,他的琴声甜美至极,他的神采飞扬使巴赫像冲天的云雀一样自由翱翔,西提科维斯基琴声中伤感而颓废式的优雅在拉什林这里根本不见踪影,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并戴上眼镜的小伙子,内心的火热仍然依旧。中提琴帅哥马克西姆·里萨诺夫身穿黑色短风衣,不仅台风迷人,他的琴声内敛沉静,是当晚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声部,当他作为主部的时候,我有销魂而迷醉的微醺之意。

在一种虔敬而温暖的气氛里,我恍惚中经历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情境的奇妙转换,听这触及心灵的乐音歌调,仿佛精神被涤荡一新般明澈。一部可以被格伦·古尔德弹成五十分钟或七十分钟的《哥德堡变奏曲》在这个美妙的夜晚被不间断地演奏至近九十分钟。我希望它再长一些!

    在我聆听这场难忘的音乐会之前,一个新的录音已经完成,只是演奏中提琴的是日本大师今井信子而非里萨诺夫。当我听到这个录音时,竟完全不能把它与我听到的现场联系起来,所以就算换作里萨诺夫又如何呢?拉什林的琴声少了向前的动力和张扬的气度,三人的唱和亦以平衡谐趣为主,巴赫重新回到象牙塔,在洁净而明亮的高处撒下春光一般的娇媚,我只好将关于这部“致敬之作”的感动封存在那场音乐会的记忆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