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一只猛兽的诞生

(2011-10-30 15:00:08)
标签:

杂谈

http://s13/middle/7101dba3tb07eaf4d180c&690

 

一只猛兽的诞生

张清华

转自: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0/30/content_7020295.htm

 

 

当狮子抖动全身的月光,漫步在

黄叶枯草间,我的泪流下来。并不是感动

而是一种深深的惊恐

来自那个高度,那辉煌的色彩,忧郁的眼神

和孤傲的心

    ——摘自朵渔《高原上》

 

    自从1903年里尔克的那首《豹》诞生之后,多少诗人都写过受困的猛兽,或以某种动物来拟喻人类的生存处境。最有名的,当数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纪弦的《狼之独步》,七十年代牛汉的《华南虎》,这些或以现代主义的、或以拟浪漫主义的笔法写出的猛兽,都曾给一个时代的读者以震撼。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只猛兽惊骇了一个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或干脆将它送走。

    里尔克的豹是关在笼子里的,它受困于人类的文明,在人类的观赏之下,它紧绷的肌肉和神经慢慢松弛下去,它那不可征服的意志也在消耗中弥散。这种审视的角度,似乎让全世界的诗人们看到了一个悖反着的世界:它的前所未有力量征服着一切,但也正日益使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同时,它也使现代诗歌从此找到了一个新的抒情角度,借助一种新的咏物方式,来宣泄对文明异化人的困境的不满。

    但朵渔笔下的狮子,却是漫步在东非高原上的一只野兽。它并不受困于牢笼,但却仍然有来自生命内部的大孤独。这情景其实我们也似曾相识——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节目中,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动,但诗人却把瞬间的体味凝固下来,令人咀嚼良久。而且朵渔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从居高临下、或在某种观念的支配下来观察这只猛兽,而是以一个生命审视另一个生命的眼光,来体味生命本身的那种存在感:在月光之下,枯草之间,一个地球上孤独的生命在漫步着,它孤独但充满骄傲,自尊但又有满怀忧伤。这情景或许我们会熟视无睹,但某个瞬间也会忽然为之感动,热泪盈眶。

    中国人喜欢以某种动物作为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堂间一幅鹰,或者对月而哮的虎,这都是拟喻人的一种精气神。朵渔的诗或许也可做类似的比附,但它却不是符号化或程式化的那种陈腐的表意。这只狮子之所以引人感动,不是因为别的,就是生命之间的一种理解,一种出于自然和天性的感动。在这座孤独的星球上,一只猛兽,一个存在于永恒循环与大化之中的生命,确实会让我们禁不住自比。

    甚至我们都可以与李白笔下的万古愁,与陈子昂笔下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联系起来。没来由的感动,反而是最深刻的感动;无事体的悲愁,反而是最不可解的悲愁。

    一只形而上学的猛兽就这样诞生了,是重新的诞生,在纸上,在诗歌的谱系中。

朵渔的诗一向的特点是简洁和破碎。他短促而跳跃的句子,强调了意念的闪烁与不确定性,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些固有的特点。作为“70一代诗人的一个案例,朵渔似乎在努力体现其代际经验中特有的样态:苍茫、迷离、跳跃、破碎,由此生出一种间离性和陌生感。这些都是值得读者留意的。

    (作者为诗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入伏
后一篇:昏晨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