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管寿义_我的好兄弟,你安息吧
初看到网友"引龙河畔"陈培忠发的管寿义老师死亡消息,我是怎么也不敢相信的,赶紧上我们的博聊群,去看他每天早上在五点半会发的早安图片,果然是没有。
想到他曾有眼疾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为了确证消息虚实,我又拨他电话三次,只见上面显示震动音不见人接。直到我再打电话给原六分场的亲友才确定了这不幸的噩耗。
要知道我们在不久前还见过面,在前两天他还在群里安慰柴大姐 ,他在我眼里,心里,就一直停格在了他戴着帽子,面露怯怯微笑,有着严谨生活规律,一丝不苟地安排每天日常作息的样子。
对我而言,所有的知青出书,在以往岁月回忆的生活相似度上,都不会超过“在陋巷”管寿义的《北大荒十年》。他与我都下乡在引龙河农场,我们都在农场中学做教师,是最后一批回城的老朋友了。
试问一下,知青下乡经历中,能有几个人是真正做到了十年老老实实地都待在一个地方?那时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能很早离开乡下。
但凡在乡下真正待到了九年以上,又是老三届的大龄知青,他们的回忆多以痛彻心扉达到无言以对,压根就不去写文章。
然而管寿义却能以自己的心胸大格局不断在博客上把下乡十年的一切幸与不幸遭遇,淡淡地直白向我们倾述。追逐他的知青粉丝太多太多了。
他从来不着力渲染什么,也不回避什么,他的笔下展现的是那时真实的生活。知青中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曾经遭遇过什么?无论你曾经是高尚品德的,还是低劣情操,也无论你是一直埋头苦干的,还是偷懒耍滑的,还是正直明朗或是自私猥琐,都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年青时候的样子,甚至可以准确找到自己在那时的位置,随着他笔触,追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回忆。
管寿义的写作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不留任何个人色彩地还原一个自然的社会环境,他真实还原了那个大多数人都善于忍受的,坦然接受一切不公正待遇的那种社会状态。甚至还还原了那个身体不算强壮,非常自律,勤勤恳恳劳动,不善于出头露面,低调隐忍的老实人的本自我。
我一直敬佩他对富有创造力的事物有种特别欣赏能力,他所具备的超强记忆力。
他的生命创造力所带来的自信也让他获得了人间少有的美妙爱情。尽管他后面还有很长的痛苦历程需要跋涉,但只要回想到那个时期,他必定是有一股豪情从心中腾起的。
他不止一次对我讲述过他对妻子对儿子的爱,他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而以至于他沉默寡言面对喧嚣纷杂外界 ,他一直是活在不为人知的爱的世界里。
管寿义老师还是一个肯于奉献,无私无畏,善良的人。在农场学校为了抢救一个垂危的教师大老杨, 医生从他的胳膊上抽了一管血,留着针头,马上就将装满鲜血的针筒接在大老杨的针头上,缓缓推注。推注完了又到他胳膊上抽血,抽满了又马上推注到大老杨的胳膊上,连续抽了四次才结束。
从医院出来他就赶回到学校,拿上备课笔记和粉笔就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去了,没歇一口气,给学生连上两节课。
他是表面看来不苟言笑,内心却有着充沛感情。他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回顾着自己和大家的青春以往,他的骨子里依然热爱着那里的土地和人民。
他深情告白:一别农场,倏忽三十载有余。当年知青,两鬓染霜,发落齿摇,花甲老人矣!或在位,或返聘,或退休,或下岗,然对关外之大荒,魂牵梦萦,一往情深,年代愈久,思之愈烈。肥沃黑土,有我汗水泪水;那山那水,常入梦中。
只要他的博客,他的书永存在世。他就是依然生活在他自己的那方土地上,和我们热爱他的网络园地里。
管寿义老师的去世是个人的生命的最后告别仪式,而他的博客和他的系列作品永存在我们的博友群里。
他今天在与我们告别,我们即便举行了只允许十分钟的告别仪式,这些让我们像见面后的依依惜别,让我们更多的反而是从容看待死亡的来临。
他是带着那种诙谐有趣的文笔,来表达自己对不期而遇的死亡那些欣慰和坦然。当我们也明白死亡是生命公平的礼遇,我们也就会淡然面对死亡了。
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精彩,才会在离世的日子里不留下太多遗憾。管寿义_在陋巷 ,他做到了
生不惧死,生而有趣。生而有趣,死而无憾。管寿义老友就是这样的不死永垂。 安息吧,我的好友_管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