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汉婚故事
(2018-10-30 09:57:28)
标签:
历史家庭 |
分类: 鱼之乐 |
结婚两年多,深感婚姻之复杂、神奇、以及美好。我常常觉得自己幸运,能找到一个相爱的人结婚,并且我们的爱在婚姻中变得更加深了。文章是半年前写的,它像一瓶酒,重新阅读,味道更醇。如果想多看图的话欢迎去我的微信公众号,链接见注1,以下是正文,在之前发布的版本上略有修改。
人越长大越容易平庸,害怕遭到嘲笑,害怕不切实际,所以就不敢坚持自己。然而,在结婚仪式这件事上,楷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正是他坚定的站在我身边,才使得我们共同经历了这独特而又难忘的典礼。
【缘起】
大学那会我常刷未名BBS。有一天,我突然被一个帖子里的古装照惊艳到,于是就开始去搜索汉服相关的知识。总的来说,我没有记得什么,但有一句话却留在了心里——周制汉婚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相当的安静典雅,没有喧嚣,却真正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珍重。在当时,这个高贵的仪式,连同婚姻,对我来说都如同高岭之花一样遥不可及。
于是,汉婚的想法就这么一闪而过。七八年过去后,我遇到了楷。没见面前,我们在网上聊,因为很契合,见面后不久我们就在一起了。那时正是2015年的夏天。有一天,我和楷在虎丘闲逛,他讲起了一些景点掌故,不知怎的就撩起了我关于汉礼的记忆。于是我想都没有多想就对楷说,自己以前有个想法,希望婚礼的时候能穿着汉服实行古礼,他立刻说没问题呀。他说完后我才觉得有点脸红,这还没有在一起多久,一向矜持的我怎么就主动谈起这话题了?现在想来,也并不奇怪。这份对楷的认定,源自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实非理性可以解释。
【初定】
一年后我们正式领证了,并决定在半年后——16年的年底——举办婚礼。至于要办成什么样,家长希望按我们的心意来,却又对行古礼有所顾虑。主要是担心我们把动作做得比较呆,来宾在下面犯尴尬症。
那时正好有一个婚庆展,婆婆说你们自己和婚庆公司去沟通吧,看看对方能不能接受你们的想法。于是我就和楷两个人一起去咨询。我们一共问了三家公司,一家干脆不做中式婚礼,另两家则极力给我们推荐“新中式”,也就是穿着秀禾服/龙凤褂,按照明清影视剧的风格行礼。
于是我开始有点动摇,在想自己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
正在这时,楷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商量一下。于是我们走到了大厅的边侧。楷说,我们俩的性格都是不喜欢太闹腾的,我觉得还是行汉礼更好一些。而且“新中式”里头,新郎挑新娘的盖头,这个感觉就好像新娘成了新郎的一件私人宝贝似的,并不能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但在行汉礼的时候,两人是真正平起平坐的。然后楷又说,只要你写出具体的方案,我就能让父母通过。
那一刻,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内心的感动。当时,婚庆展的大厅里刚好要开始婚纱秀,各种人声加背景音使得周围特别吵闹,然而我的内心却异常的平静。仿佛只要有楷,一切都可以安心。我们都无心再去看所谓的婚纱秀,于是手拉着手很开心的一起撤离了会场。世界如此喧嚣,却都与我们无关。对我来说最真实的,唯有我身边的楷而已。
【准备】
后来,全家人都为落实这个汉婚付出了很多努力。先是写方案,我拿出了做研究的精神,把网上能找的资料全都反复看过。包括各种汉婚的视频,司仪的文字,以及讲解。然而再一一整理,写了一个详细的流程。全套的汉婚要从接亲就开始搞起,不过参考依据实在太少。再加上真这么一来众多前来的亲友都无法参与进来,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只是在晚上的婚宴上正式行礼。
也许是楷做了工作,方案写出后,家长也不再有先前的疑虑。大家还一起看了我找的两段汉婚视频,还爆发出了一些创意小火花。比如行完古礼转场休息时找人来跳段汉代宫廷舞,就是那时候家长突然想到提议的。后来执行下来效果也挺好,跟先前的风格很搭。
在那之后就是落实造型了。关于服装,两位妈妈先看好了一家店,去了之后却发现卖的是唐朝的服装,店员说可以按照样图订做汉朝的服装。我问不需要量身定做吗,她们说汉服很宽松,系好带子就行了。店员又说我们现在不确定是否有货,你们得先确定要,我们才能给你打电话问。店家这个态度让我感觉很糟糕。于是我就用耳语的方式跟楷吐了一下这个槽。楷听完后立刻对大家说走吧,一边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走。我们对楷的“干脆”都有点错愕,但也跟着走了出来。那天又去了几家其他的店,发现如果只是要一个表面上看着差不多的效果,很多店都可以依葫芦画瓢,价格也便宜,只是衣服的质地和做工差强人意。
最后婆婆还是决定给我们一人做一套比较考究的礼服,她特意去找了苏州戏剧服装厂。毕竟是专业老厂,对方办事比较认真,问了我们的身高以及尺寸,还根据我们找的照片先画出了设计图,征求我们的意见。最后的成品精美非凡:每个人都有一件白色的衬里,红色的衬裙,再外面套一件连体深衣,最外层才是精美的外衣。要穿好这几件衣服自己一个人并不能弄得很服帖,所以这次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古代贵族连穿个衣服都需要有人服侍。有了服装,头面上的造型也得跟上。婚庆公司给介绍的化妆师挺有方法。她先让我找了一下自己比较喜欢的汉代发型,然后再据此选了一些合适的头饰。在试装的时候她很心灵手巧的营造出了那个朝代的感觉。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让我意识到要行古礼真的不简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当然,我很感谢这一系列复杂的前期的准备,因为它们让我和楷都能更好的进入到整个古礼的心境中去。
【古今】
在整个汉婚的准备过程中,我曾经担心过一件事,那就是无法真正的还原古礼。
后来则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还原而还原,我们办汉婚的初衷是想用郑重其事的态度和仪式表达对彼此的承诺和对婚姻的敬意。在古代,诸如服饰、动作、环境这一类表象语言更能感召人的心灵,从而使得契约得以庄严的达成[注2],它的有效性之所以能超过今天的口头语言或法律条文根源还是在内心。所以,重点是用心去体会古礼中那种可贵的敬人敬天的精神。至于表现形式,能还原的就尽量还原,不能做到的,心怀敬意亦无遗憾。此外,很多“复古”本来就是“创新”。远有几百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近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才恢复的高棉古代宫廷舞Apsara[注3]。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
这次行礼并未完全遵循周制汉婚,毕竟那个完全没有声音、全靠大家内心默契完成一整套仪式的状态已经离所有现代人都太远了。我们有主礼官进行适当的演说,有背景音乐,也有看着美但却是唐朝才出现的“却扇礼”。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是不尊重传统,相反,既然要敬人敬天,照顾来宾的感受就非常重要。一些适度的舞台音响效果可以很好的帮助来宾进入观礼的氛围,把来宾拉入仪式中,成为真正的见证人。
婚庆公司帮我们找了一位这方面很有经验的司仪。他有自己的团队和一整套道具,这点比较让人省心。具体行哪些礼,怎样的顺序和具体的文字,我们在彩排之前和他进行过几次协商沟通。他最初提议的侍者扛着旗子跑出场(相当于仪仗队),我们觉得太闹腾了,没有采纳。
我们最初想进行的“解缨结发”之礼虽没有举行,但围绕着它的几次沟通却让我们收获很多。司仪提到“结发”是出征前的一个举动,寓意不吉。后来我就去核查,发现其实“解缨”是有明确记载的先秦婚俗。而到底怎么叫“结发”,则并不明确。有的记载显示是把头发结在一起,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夫妻两人的头发都剪下一缕然后放在锦囊里头。不过由于这个仪式可能来自少数民族,宋代的几位大学者都认为它来源不正、颇为可笑。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个仪式并没有得到大学者的认可,“结发”这个词在汉语里的烙印却很深,到今天都有人在用。想来这个词所寓意的“联结”,正是人们自古对婚姻最大的期待。真正的“联结”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离不开婚后双方持久的努力。再加上“解缨结发”所依托的蓄发传统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便决定在日后的生活中用心去做好这个联结,而不再纠结于是否在仪式上做了这个动作。
为了确保仪式能顺利进行,节奏一致,在婚礼的前一天和当天,大家进行了两次彩排。我们、伴娘还有司仪团队一起。我和楷是穿着汉服进行演练的,这对于找准行礼的感觉和动作到位非常重要。汉服的袖子非常宽大,因此很有重量,全套衣服穿戴齐整人也随之端庄了起来。要将手端到与肩齐平去行礼要很用力,不用力的话,动作就“塌陷”了,礼数有失。所以现代的古装剧大多数都会把袖口尺寸进行适当的改良。同时,因为衣服有几层,走路也不能太快,不然就会踩到裙角被绊住。为了适应这套汉服,需要一个舒缓的过程把动作做完。而舒缓,通常都会给人一种优美、庄重和走心的感觉。
【行礼】
我们的仪式分为三段:首先是迎亲,却扇,和三揖三让;然后是到台前相对而坐,进行最经典的沃盥、同牢、合卺之礼;再之后两人站起来交换信物,最后主礼官昭告天地。以下是具体的过程。
楷先从舞台的一端出场,我以扇遮脸在T型舞台的尾端等他。走近之后,伴娘把帘子掀开,楷向我作一个长揖并保持鞠躬状态,主礼官则开始吟唱一首诗。诗毕,我把扇子慢慢放下,楷再直起身来。这虽是唐朝的婚俗,却宛如现代接亲过程的一种缩微:新郎不能立刻见到新娘,得有个请求的姿态,付出一些代价和辛苦;新娘也不能太直接,要略有一些矜持,随着进度再缓缓将自己展开。
之后的三揖三让之礼则更有意思。楷先邀请我先行,我则邀请楷先行,然后两人共同前行,走两步停下来,再次邀请对方先行,如此共进行三轮六次邀请。行完此礼后两人互相鞠躬致意,再一次并肩前行。这个礼折射出夫妻相敬相让的互动模式,而且双方不厌其烦,始终如一。
走到前面的舞台之后,我们在事先摆好的案头相对跪坐。伴娘端来水盆,我们洗了一下手,这就是“沃盥”。表示用洁净的自己来行最重要的礼,是为后面的仪式做身心上的铺垫。
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同牢合卺”。“同牢”指的是两人在同一个桌子吃同一碟肉。古代礼法森严,非亲族的男女不能随意同席吃饭。而夫妻同桌共食则象征着两人合为一家。具体执行则是由坐在中间的礼官(伴娘)把碗里的肉各夹两块给新婚的夫妻,新郎新娘则各返还回一块,表示敬天。礼官放下碗,示意开始之后,两人再动筷子把自己碗里的肉吃掉。
“合卺”则是一个夫妻共饮的仪式,它和现在常见的“交杯酒”不同——我们各拿着葫芦的一半喝里面的酒,喝完后把葫芦交给礼官。礼官再把两半合在一起,用红线缠好。这个过程,如字面意思一样,把“卺”(本意就是葫芦)合了起来。因为葫芦本来是苦的,所以这个仪式里不仅有共饮的亲密,更多是表达夫妻“同甘共苦”的决心。
再之后是“佩授”,也就是解下自己所戴的玉佩给对方系上,类似于今天的交换信物。我们从位置上站起来,交换完之后两人又回到各自的位置,然后相对躬身行礼。我特别喜欢互相行礼这个动作。那时候去印度参加婚礼回来我还写了这么几句“无论是西方的交换戒指还是印度的互戴花环,理念都差不多,都是拿圈互相套住对方。不像中国古代婚礼仪式只是夫妻对拜。”喜欢是因为它象征的是彼此尊重,而不是私心占有。
佩授礼结束之后,主礼官昭告天地,大婚礼成。礼毕后一边退场一边向来宾作揖行谢礼,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整个过程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有古代仪典对心灵的震撼,还有一份质朴的夫妻相处之道。虽然写下这些文字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今天,不过行礼时的那份郑重、感动和领悟依然在心中。
小的时候我从没有幻想过自己的婚礼,虽然古礼的念头曾让我心动了一下,但直到遇见楷,才唤醒了我内心深处这颗尘封的种子,并让它真正生根发芽。我珍惜整个筹备和行礼的过程,更珍惜让这一切发生,和我共同经历这一切的楷。我们的汉婚仪式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怀着这份对彼此和对天地深沉的敬意并肩向前。
注1: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版本分了上下两篇,配了一些订婚和现场的图片。具体文字内容基本类似,上篇对应小标题“缘起”“初定”和“准备”
https://mp.weixin.qq.com/s/joZzKWm5M22b_PqnsSCyyQ下篇对应小标题“古今”和“行礼”,
现场图片比较多https://mp.weixin.qq.com/s/RLnbPlNuv5xeRZQDkqTYTg
注2:这个观点出自卢梭《爱弥儿》关于性教育的论述
注3:Apsara舞用手模拟出树叶的千姿百态,有4500种手势,变幻莫测,曾一度失传;当时的柬埔寨王后为了恢复传统,重新编舞,它才重见天日。
前一篇:比上哈佛更重要的事
后一篇:郭靖:金庸给我的人生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