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哈佛更重要的事
(2018-10-09 13:58:39)
标签:
学校历史 |
分类: 大宗师 |
2011年我回到了中国,在那之前我完成了哈佛的教育学硕士学位,然后跟着哈佛医学院的Albert Yeung教授做了一年针对华人抑郁症的研究。几乎没人关心我的研究,相反,我被大家反复提问一个最不喜欢的问题,它长这样:“哈佛和北大比有什么不同呀?”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从问题中读出了期待,那就是“给我们讲讲哈佛的先进性吧”。我只好尴尬的回答说,我所在两校的阶段不同,而本科和硕士教育没有可比性。可对方期待的眼神并未消失,于是我只好胡诌了一些答案出来。我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来。
那时候我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我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活在其他人的期待中,我不知道自己能开展怎样的人生。于是我只好抓住名校这根“救命稻草”。超级幸运的是,上天让我抓了。可是我的焦虑一点也没有减轻。甚至后来到了宾大,读博的过程中,我也跑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靠谱”而做了很多无用的努力。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场赢不了的游戏,而且太不值得了,我都在干嘛?我是在为了某个莫名的标准,放弃去做我自己。
那究竟怎样才是做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只有自己才能给出真实的答案。而在一些同龄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属于ta们自己的精彩的答案。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何江。他曾在哈佛2016毕业典礼上代表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致辞,并作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得到了空前的关注。然后,他在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教授的鼓励下写了一本书《走出自己的天空》[注1]。在我看来,这本书比致辞荣誉更有意思。
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走出自己的天空”,不如说是走入了自己的天空。这个标题其实是编辑考虑了市场接受度之后另取的。我阅读的感受是,何江虽然物理上远离了家乡,实际上却回到了内心的更深处。他用细腻而平静的笔触还原了自己所经历的乡土中国的变化。那样的内心世界比我看到的大多数宣扬效率和成功的微信网红文都更加真实有力,同时它也折射出了现代城市人已经陌生的乡土中国的瑰丽和深厚。
这样的叙述并不总是讨喜的,比如豆瓣上的一条书评说“内容就是作者对于自己小时候生活细节,事件,人物的回忆……无法感觉到书的作者是一个生物研究者,甚至是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我猜很多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希望从中收获的是如何努力才能上哈佛,如何做高大上的研究,变得成功和知名。但是他却偏偏没有迎合这份期待。他更没有试图在叙述中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把自己童年的天真和家人遭遇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没有回避,也没有刻意渲染。
这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一直想把阅读时候那种感动写下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口子。直到上个月在搬家整理杂志时无意中有句话跃入了眼帘:“在每个人的教育中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他会意识到嫉妒就是忽视,模仿就是自杀。”[注2]
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口子——模仿别人的所谓成功,不就是在扼杀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
这一句出自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他曾先后在达特茅斯和哈佛念书,却觉得不适合自己,果断退学。我记得在来宾大前教文学课时也给学生讲过他的诗“放弃了火焰,选择了形式,我就像被铸造的金属一样痛苦”[注3],意思暗合。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所学校也不一样。北大就是北大,哈佛就是哈佛,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未来。当然可以因为一个具体的问题去剖析推测为何有别,但为了比较而比较毫无意义。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属性和成长历史吗?
我逐渐有勇气去发现外界的标准是多么虚无缥缈,开始正视自己——这个自己没有那么厉害,有毛病有软弱,但也有闪光和可爱的地方;有纠结有矛盾,但也有属于自己的独门“解药”。我虽然也想变得更好,但我更尊重自己真实的成长轨迹。哪怕上层的想法已经“系统更新”了,具体的改变依然是在具体的为人处世中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这一点,我从何江的书中得到了鼓舞。他对自己以农村为背景的成长毫无回避,相反,用了最大的敬意去还原这些东西,他在书中说“这本书不单是我的自传,它更像是一部乡村的自传,一本讲述农民,织网工,农民工,渔民,捕蛇者,铁匠,养鸭户,小贩,木匠,泥瓦匠,巫医,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那些看起来最平常不过,但又最不平常的乡下人家的简单生活的故事汇。”
也许你会担心重视自己的独特性会让人变得狭隘,愿上面这段话让你略放下这份担心。细腻的眼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有时候,它会促使人不仅好好的看自己,也去好好的看自己周遭的世界——看到平淡的表象之下其实流淌着丰富而深刻的故事,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愿你永远记得自己有多珍贵。”
---出自电影《无问西东》
注1:《走出自己的天空》豆瓣读书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20009/ 如果想对内容先有所了解,可以从这里看到章节节选http://www.sohu.com/a/167188912_740322
注2:弗罗斯特原文“Therecomes a time in every man’s education when he arrives at the conviction thatenvy is ignorance; that imitation is suicide”。哈佛杂志Harvard Magazine为弗罗斯特写的个人传记《Extracting the Woodchuck》引述了这句话,该文的在线版本https://harvardmagazine.com/2014/01/extracting-the-woodchuck
注3:出自弗罗斯特的诗《what fifty said》“I gave up fire for form till I was cold.//I suffered like a metal being cast.”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