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可补天?

(2018-07-01 22:30:53)
标签:

社会新闻

家庭

分类: 齐物论

本文虽以“戏剧”比喻王猛事件,但我内心没有任何看轻他本人以及他家庭的意思。不求还原事件真相,只想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联想。真实的王猛事件可能在千里之外。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从王猛的万字长文中读出了什么?》,探讨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人际困难。末尾留了个小坑,说长文中有个“细思恐极”的地方。那到底什么让我觉得有些可怕呢?

【停不下来的循环】

王猛感到被父母伤害的那些事件中似乎都存在着一个模式,这个模式需要ABC三个角色。分别是[无辜者A][坏蛋B]、和[有能者C],来共同演这样一出戏:A因为B不愉快,于是就向C倾诉或求助,期盼得到C的关照,这时候C就开始自由发挥。当然,按照“大众剧本”,C会部分或全部满足A的需求,比如认同A的困难,给A提供保护或者帮助,甚至给B“定罪”。可惜,C角色的演员好像根本没有“大众剧本”,常常不理会和否定A的的请求,并打击A。具体例子如下,“王猛A受到同桌B的欺负,向父母C反应情况,父亲C故作迷茫,后来大骂他。”

在这个模式里,王猛自然是稳居无辜者A的角色,父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有能者C的角色,只是坏蛋B的角色一直在不停的换人。再后来,可能因为父母老不按照大众剧本来,演员就调整了:王猛自己的角色不变;有能者C被换成了心理咨询师,还有精神科医生;而他的父母则改演坏蛋,也就是在他眼里需要被批判被定罪的人,胜任这个角色他们似乎是妥妥的。之后,他又让朋友来扮演有能者C这个角色。

可是不管演员怎么变,剧本没有实质的改变,只是升级了,变得更复杂而已。在他将长文公之于众后,又有一大批人成了C角色的演员。这时,C角色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这里头,有的人同情他,支持他,同仇敌忾;有的人则认为他大有问题,不知感恩。但不管网友们说什么,或网络上的讨论有多么热烈,这依然是原先的那部ABC三角之戏。

以王猛最新在知乎发的帖子为例[],他写道:“我希望给现在的年轻父母们一些参考,说明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我想知道的是,自己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自己完成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就业(包括深造)和建立亲密关系。尤其希望听到 @徐凯文 @李松蔚等专家的意见。”虽然和父母的交流仿佛已经不再是王猛本人关心的问题,他自己也离开了家,但求助依然在继续,只是这次的对象换成了他认可的心理专家。核心故事换汤不换药,宛如一个停不下来的循环。

【谁可补天?】

这个剧本有问题吗?不一定。只是对A来说,C无论做什么A都会有不满意的可能性。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先来聊聊这部戏中最确定的部分吧。那就是,A B一旦出现情况,A就去找C。这种风格本身并无所谓对错,有时候甚至很有必要。人在各种明争暗斗中常常会试图去结盟。家人又被大众期待成天然的利益合伙人,自然是重点争取的对象。但有一点其实很关键,如果A选择去找C,那么不管C到底如何选择,都改变不了AB已经发生了不愉快本身。后来就算B碍于外界(可能是来自C的压力/情面)道歉了认错了,那也不是因为AB的直接沟通。从A“告状”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A不再准备单独面对B了,至少在某一段时间内。

这时候再来看C,就会发现前来或被迫扮演C角色的演员其实挺尴尬的。不帮助可能会背上骂名;帮助了也不一定真能帮到,因为不了解AB之间发生了什么,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不了解A目前的多样的需求,以及不了解什么最适合A。就算了解了,也不一定有能力满足。哪怕出发点是好的,最后的效果却可能很糟糕,甚至给A造成伤害。

王猛的父母或许也面临过这样的困境,长文中有一句“小学时我反复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虽然王猛母亲出的主意可能不太适合他,但不可否认她在试图解决办法,她或许觉得这种反常的举动更能引起老师的重视。而王猛则认为这代表了母亲“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王猛感到很受伤,这一点是他最真实的感受。把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放在一起,就会无奈的看到有些事情难辨对错。也许没有人要刻意伤害什么,伤害还是造成了。这大概也是C最不愿意看到的。

而现在王猛和他父母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处在C角色上的大家其实也不容易。有出于热心提出建议和策略的,也有借机表达自己受伤和谴责父母的,还有试图指出王猛问题的。但并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事情的全貌。叙述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大家只好不自觉的脑补,并且不仅补故事,还补故事怎样发展下去最好。我猜测哪怕是站在王猛立场上的网友评论,要是没有踩准那个点,他在阅读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开心或觉得有收获。

浮光掠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补出来的,自然不是王猛当初经历的故事。我的这篇和上篇文章也不例外,我很清楚自己评论的不是王猛的父母,而是自己抽象出来的模式。

如果真的要想补得很好,其辛苦程度堪比“补天”。因为不仅要正确的脑补出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得脑补王猛此刻真正的内心需求,补出后续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并且还要选择最优解。除了上帝和大智若妖的人,比如诸葛亮或梅长苏,要真正做好太难太难。

本来我还写了几段从王猛事件得到的启示。但是写完之后,赫然发现,给建议的色彩颇重,就此删去。前文都说了在很多情况下C的角色很累,非超能者不能胜任,我却写着写着自己还跑到了C角色去。弄了老大一条乌龙,生活也是幽了我一默。以前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以为自己有用对他人有帮助,结果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看来我这个不拿钱的群众演员也“挺拼”的。正所谓,帮人不容易,入角需谨慎。究竟可补天?我反正是不行。

 

 

注:感兴趣王猛原文和他后续的补充可以点这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024635/answer/28830447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