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从王猛的万字长文中读出了什么?

(2018-02-12 03:29:45)
标签:

社会新闻

家庭

分类: 齐物论
不久之前,一封来自北大毕业生的万字长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化名王猛,在文中罗列了父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此文被各种电子媒体和平台转载,有些小编甚至用了很夸张的标题,比如《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至今不能独立,社交能力为零!》
就此,很多网友留言讨论甚至是讨伐控制型的父母有多可怕。这也和很多研究的结论一致,父母的控制行为通常对孩子成长有诸多负面的作用。我也读了这篇长文,却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纵观那些不愉快事件,极少有他和父母之间直接的矛盾冲突,通常都有个第三方。事态发展也似乎总是遵循一种固化的模式:某人伤害了主角,主角告诉了爸妈或爸妈在场,爸妈却训斥了主角。缩写如下:

六年级,王猛的文件夹被人划坏,母亲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一,王猛受到同桌的欺负,向父母反应情况,父亲故作迷茫,后来大骂他。
高二,王猛被欺负没有改善,希望父母帮他找校方谈,父母不耐烦皱眉,教育他不要对校方意见太大,要学会和任何人相处。
上大学前的家庭旅行,王猛被导游开了一个不太友善的玩笑,他回房后向父母提出这事,父亲不耐烦,母亲歇斯底里大骂他。
大学,王猛被二姨嘲笑动手能力差,他愤怒的站起来怒视二姨,父母在场,“但他们以前从不保护我,这次自然也没敢对二姨说不”。
出国后,王猛觉得父母给自己介绍的姚奉献对他不好,从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于是向父母写了封详细的信试图证明姚的问题,而父母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所有这些事情之后,相较于里头出现的“坏人”,王猛对父母的恨意更加强烈。这里我并不想和王猛一起谴责他的父母有多么过分。毕竟我们无法从文字上看到真实的互动过程,更何况这还是语焉不详的一面之辞。但在各种细节之外,这种模式却很固化,依然可以谈一下模式本身。

【王猛们为什么觉得委屈和愤怒?】
王猛一度顺从父母,甚至有保护的姿态。可让他失望的是,父母却不能对他做同样的事。每次遇到麻烦,父母从不为自己主持公道。不仅“拒绝保护自己”,还不耐烦歇斯底里,对自己恶言相向,生硬的灌输一些道理。当一个人希望得到家人的增援,感受到的却是孤立或敌意,怎么能不痛苦和心寒?
如果想要更好的还原王猛的内心感受,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原告击鼓鸣冤,县太爷还没有问发生了什么,就直接驳回原告的申诉,或者直接把原告骂一顿,或者让原告和被告成为朋友。那原告到底会有怎样的心情?
而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了一番热议,也正是因为很多读者有相似的经历。遇到人际困难,受了委屈跟父母说,不仅没有得来父母的关怀,结果却被教育说“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质问为什么只有你遇到了麻烦。
而且人还喜欢做对比,单知乎上“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态度好?”这一个问题就引发了473个回答,近48万次的浏览。可见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对比结果是一种常见的状况。而王猛对此不仅是失望,更是愤怒,他在文中也提到,师姐对自己那么好,怎么亲生父母就从不帮助自己?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人之所以要有家庭,就是因为在和外界互动的时候,家族成员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互相保护,从而一起实现利益最大化。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时不时对比家人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好,也对比家人对外人和对自己的差异,三方互动时尤其关键。一旦对比下来不平衡了,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遇到人际困难,教育一番有用吗?】
成年人还时不时会遇到一些人际上的困难,更何况是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点事,我也可以理解父母内心的焦虑,孩子不通人情世故,出现状况了不给ta一些教育的话,那孩子将来怎么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人情世故当然很重要,但这种“赶紧教育一番”的态度就有用吗?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作用。
怎么为人处世,身教胜于言传。如果自己先让孩子不舒服,又怎能期望孩子与别人良好相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不断的习得人情世故。不符合年龄阶段的道理则反而让人误入歧途。在与人交往中,纵使对方再无理取闹,也总有更圆滑的应对策略和更优化的博弈结果。所以遇到点情况,反思一下自己,找找改进空间,肯定也是能找到的。假设家长的“教育”很顺利,每次都成功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了原因,那ta以后一定就会在人际中得心应手吗?真的不一定。很多人际上的事对错难辨,一旦对方没有做到一件事情,反而陷入一种“对方之所以这样,一定是我有***毛病”的逻辑,这恐怕只会对自己更加的不利。
此外,孩子的告状或诉苦通常背后都是有一些隐形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至少ta此刻是卡住的,还有看不透和想不通的地方。ta内心的无力和难受委屈是真实的,想得到别人的保护、认同或者帮助的感受更是真实的。所以,ta总是希望家人先站在自己这边。而一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则挫败了这些需求。后面的“教育”,道理再怎么对,分析再怎么透彻,也会变得有一些刺耳。

【父母可以怎么做?】
亲身投入战斗是一种旗帜鲜明的保护和站边姿态。极端的例子就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高祖母伊梅尔达,她得知了歌神为偷老公作品杀人越货,看到前者后立刻把他胖揍一顿。
作为父母,站在孩子这边并不一定要亲身投入“战斗”,方法还有很多。毕竟父母过度干预会阻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会造成孩子有恃无恐的状况。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孩子的年龄,有时候可以帮助孩子想想“作战计划”,有时候需要“布置战场”,有时候只要“后勤保障”了就很好。
最好的姿态,大概就是既要站在孩子这边,同时在观察整个事件的时候又不迷失。至少不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不把胳膊肘向外拐。抱着孩子看法不成熟,所以我要赶紧教育教育的态度,不仅看不到孩子的好,还很容易把自己推到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觉得自己正在腹背受敌。
那家长到底要怎样做一个好战友呢?大体来说,可以这样: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试图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痛苦,并与孩子一起梳理前因后果,甚至一起构思解决的方法。父母所担心的未来往往太过抽象,对孩子的此刻来说也未必有意义。而真正的患难与共,是走进对方的情感世界去陪伴着孩子一起经历ta心底的那些风风雨雨,再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细腻,需要节制,更需要耐心。这也许是家人所能给的最好的礼物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