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不平衡
(2017-11-12 12:47:48)
标签:
职业发展心理学家 |
分类: 大宗师 |
这篇文章原来在此博客中写过一次,近日更新公众号决定重写此文,以下内容发布于公众号
最近有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每周都能更新公众号真是难得。确实,这样的更新速度意味着付出,每周大概要花4个小时在这上面。不过,我并不把它看作负担。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构思、写稿、打磨、配图,我享受着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另外,为了避免大家形成博士很闲的印象,我也澄清一下,写作只是我应对压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是一种放松和对心灵的抚慰。到了博士阶段的最后几年,压力渐渐变强,有一个爱好滋润滋润真的是太有必要了。我周围的朋友们对于压力应对也都有各自方法:包一堆饺子,玩玩音乐,出去逛逛走走,还有一个朋友最特别,用看《甄嬛传》的方式减压——她说看了之后会觉得还是女主角压力大,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轻松多了。
正如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紧张也不能少了放松环节,何必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务正业呢?我以前甚至都不给自己这么一个写作放松的机会,实在是太苛待自己了。
“凌隽与楷”只是个人公众号,现阶段的我也并不指望靠着它获得名利。当然,我非常感谢此刻正在读文章的你能来到在这里,与我的思绪和感受相会,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而你们的转发、订阅、点赞和回复也都是对我的一种精神支持,不仅是对我写作的支持,也是对我在心理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一种支持吧。
这周其实我也有花一些时间写作,只是迫于几件重要的研究上的事情未能完稿。这个公众号是我与大家沟通的桥梁之一,所以我对文章的基本质量还是在乎的。想想与其赶鸭子上架,不如改写增补一下旧文。原文写于七年前刚考完GRE心理学专项考试之后,也许对今天也有些借鉴作用吧。现在很多英文的表述都加上了中文,当然,有些人名地名就不翻译了。
——————————
复习GRE心理学专项考试过程中最有趣的是看心理学家的照片,还是校内当年分享的一个相册,里面的留言十分欢乐,比如 “罗夏这么有型,一看还以为是Brad Pitt” 他也确实很帅。
出于好奇,会在网上搜索一下他们的生平。得知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创立了双生子研究的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兄,斯滕伯格之所以发明自己独特的智力理论,是因为他当年韦氏智力量表分数奇低。有些心理学家可能看着挺傻挺讷的,但其实很聪明。当然,内心也无比敏感,比如Albert Ellis,Wikipedia把他描述得挺神:在青春期的时候他在女性身边很害羞。19岁的时候,他强迫自己在Bronx植物园跟100多个妹子说话,持续了一个多月。虽然没有成功约到一个妹子,但他说他已经把自己弄得不再那么敏感了。那他原来敏感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被女生拒绝的恐惧。当年上课的时候,老师还说他因没有得到约会很郁闷,后来想到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自己的想法,若干年后就行成了一套心理治疗的理念。另外,他90岁还结婚,而且是第三次……
英文原文如下during his adolescence he was extremely shy around women. At age 19, already showing signs of thinking like a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st, he forced himself to talk to 100 women in the Bronx Botanical Gardens over a period of a month. Even though he did not get a date, he reported that he desensitized himself to his fear of rejection by women.
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地点在位于女巫镇的Salem State College。虽未到万圣节,大街上鬼节气氛已经十分浓厚。到处是以女巫、南瓜和鬼脸为主的奇装异服。镇上还有一个艺术博物馆很值得看,名为Peabody Essex Museum。这次的特展“皇帝的私秘天堂(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展出了从故宫借来的一批宝贝。“完美不平衡 (Perfect Imbalance) ”是另一个中国展览的主题,没有看文字注解,但是喜欢这个想法,而且觉得用它来描述心理学家挺合适。
在整个复习中最触动的就是在奥伯山公墓(Mount Auburn Cemetery)看到了斯金纳的墓碑。五月那会刚硕士毕业,母亲来参加毕业典礼,我带她在波士顿四处转悠,也去参观了那里。墓园很大,有无数华丽的墓碑,让人对陵墓艺术可以企及的高度叹为观止。而斯金纳也长眠于此。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墓就是那种最简单的样式——埋在草地里,没有刻意的凸出,更没有碑。
如果不是墓园的管理,他的墓很快就会被青草彻底覆盖淹没,这和生前的煊赫差别太大。但这更让人反思所谓的“煊赫”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斯金纳是各种心理学教课书中最频繁提及的人物,但除了一个搞笑的、行为主义标签,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大家片面碎片的抓住一点也便过去了,甚至他有名的对手之一乔姆斯基也是如此。仿佛他很刻板,只懂得操作外部世界来影响人的行为。其实除了行为主义标签之外,他的其他影响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是,斯金纳年轻的时候心心念念相当一个作家,本科也念了英语文学。毕业后还一边啃老一边试图写一部小说,结果经历了一次幻灭,就沉下心认真搞起了心理学研究。不过等他开始教职之路后,文学梦又“死灰复燃”。他写了一本科幻小说Walden Two,中文译作《桃源二村》,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社群。里面的居民用科学的社会计划规划群体的生活,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养育自己的孩,然后清心寡欲的安居乐业。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乌托邦的想法真的太扯了,但后来还真有人按照《桃源二村》的理念建了这么一个生态村(除了摒弃了斯金纳的养娃观念),叫Twin Oaks Community。比较神奇的是,该村现在依然存在着,有100个居民,还在NGO招人的网站idealist上发信息,招募成员和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