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糊涂”了吗?
(2017-09-04 19:35:40)
标签:
娱乐杂谈 |
分类: 齐物论 |
四年多前,我曾在的组织来了一个新朋友。她的文章会很旗帜鲜明的批判一些东西。后来她又在组织群邮件沟通中提到了蒋勋,“蒋勋的东西简直是有毒奶粉”“我真的很讨厌蒋勋。最厌恶的三种人:天真的姑娘、没有皱纹的奶奶和大面积抒情的老男人。”虽然批判的不是我,但因为比较尖锐,加上没有太多论证,我的心脏不是很舒服。
但当时的我也很稚嫩,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天真的姑娘”吧。我妄图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沟通,去问清原因,去求同存异。但同时我又担心自己说的一些话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最后反而自己陷入了纠结,身心俱疲。现在的我看到这类批判就会想,别人的情绪就是情绪嘛,讨厌和喜欢一样,都有非理性的成分,还能怎样呢。如过有人看了不爽那自然就会回应,如过大家都不在意,这些网络言论也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情绪过强的批判性言论,或许我们观之内心会不悦,但当事人自己会怎么看呢?这里先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和尚带着一个徒弟在赶路,遇到一个美女过不了河,和尚就抱着美女过了河。之后徒弟不解问师傅,出家人不是忌女色吗?和尚回答说,我过完河就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放不下?
“为什么放不下?”多好的一句反问。所以,撇开那些大是大非,不妨来谈谈我们“放不下”一些网络言论背后的原因——以为别人有创伤,却没有想到自己也有个心结;以为自己出发点良好,真诚助人,却不知道自己对“正道”和“文明”有多执念;再就是我们那颗争强好胜的心又开始摩拳擦掌了。并非只有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才是正确,也并非只有自己为别人设想的“文明”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好。别人已经抱着美女(情绪)过了河(说了话)然后放下了(宣泄完情绪),自己却看不得人家怀抱美女(情绪)过河,觉得清修标准被破坏了。然后一着急,向对方喊,你回来,说清楚那个美女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一点可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生存形态,因为人生太丰富多彩。有的人整天发朋友圈,有的人就只显示三天,两种状态都有人吐槽,但两者都是一种自由,是当事人自己做出的选择。以前我看到当了家长的网友把头像换成了自己小孩的照片,脑子会里立刻冒出
“和小孩缠结过紧”这样的标签。现在想来,人家关注小孩、乐在其中又有什么不好?以小孩为头像的父母本身也是千差万别的,乱贴标签意义何在?何况别人若要武断的看我,大好的青春拿来念博也未尝不是糊涂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适性即逍遥。所以,尽量看清自己就好。
小时候,我听到一件事时,常常冒出一句口头禅,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母亲总教育我说不能这样冷漠。冷漠当然要不得,可热心过头,总想立刻满足别人的所有需求,给别人最好的帮助,或者自以为高明的去指点或者去追问讨论,真的是一种清醒吗?那已是神的事业了。人若想做“天使”,便要付出代价。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做个内心有爱,同时明白自身局限的正常人会更好一些。“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句话的内涵不是冷漠,而是真诚的审视自己,这件事或这个行为为什么会引起自己的关注或情绪?到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与其对外界“清醒”对自己糊涂,还不如对外界“糊涂”对自己清醒。
这里再说一个小时候从《天地英豪》这部武侠剧中看来的故事。
天下第一高手化名贾湖土(这名字也太明显了),在镖局打杂,镖局所有人开始都觉得他糊涂于是就称他为“糊涂”。女主角赵燕翎,聪慧又勤奋,但是练武常遇到瓶颈,人生也会有困惑。因为父亲和姐姐都要忙镖局的事务,她只好跟“糊涂”聊这些问题。而“糊涂”就会说一些东西,有时候甚至是东拉西扯的一个故事,然后赵燕翎就豁然开朗,很快“冲破了玄关”。时间久了,赵燕翎就追问“糊涂”为什么懂那么多,结果“糊涂”总说从一本杂书上看来。燕翎就要那本杂书的名字,“糊涂”说,我糊涂了把那本书弄丢了,也忘了叫什么名字。燕翎最后只好说,糊涂,你真糊涂。
是不是很有意思?人家四两拨千斤的指点,赵燕翎却浑然不觉其中的高妙,以为书本能提供一切好的答案。她以为别人糊涂,其实自己才是真有点糊涂。这杂书不是什么武林秘籍,而是他在生活这本大书中历练时的领悟吧,毕竟人家第一高手也不是白当的。但是高手给自己取的名字却叫“糊涂”,甚至隐藏的很好,好到已经没有人觉得他不糊涂了。他从不显摆自己的武学造诣和聪明才智,却能默默帮助他人,正应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话——“大成若缺”。
前一篇:我们都活在以为是自己编导的剧本里
后一篇:曲筱绡与嗟来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