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都活在以为是自己编导的剧本里

(2017-09-01 19:44:17)
标签:

娱乐

写作

分类: 应帝王

会说故事是基本功,编导戏剧则是更上一层楼。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人总还是更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在宫廷剧中,总有很多演给皇帝看的戏,因为皇帝名义上拥有最终决策权。剧中很关键的一句话是,事实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皇帝怎样看。

甄嬛再度回宫后,编导的技巧也变强了。不再简单的指使手下扮鬼或讲人彘故事来吓唬其他嫔妃,而是安排着皇帝半参与式的看戏,借他人之手进行打击。最典型的是对付祺嫔的一次。祺嫔称病请皇上探望,皇帝因内心不满就让下人去通传自己的拒绝,甄嬛先静静等待,这是为了留出时间让祺嫔发作,然后又引导皇帝去看望她。这样皇帝就“恰好”看到了祺嫔无理训斥责打下人的一幕。嫔妃言行无状,已犯忌讳,且她精神很好就说明此前的称病是一种欺君。这时,欣贵人再出来告发,把祺嫔鞭打宫女的疤痕全都展示出来,造成视觉冲击,火上浇油。最后再说出祺嫔因是一宫主位,所以这样的事情无人能挡。一方面,突出了自己的无奈,是可怜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展现了祺嫔滥用职权。通过欣贵人的话,祺嫔责打下人的行为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从一时冲动变成了惯犯,从简单的打骂升级到了虐待,从行使主位权威变成了滥用职权发泄情绪。简言之,是不断罪加一等。于是皇帝自然而然觉得祺嫔不配得一宫主位,不仅将其降级,还赶出了储秀宫。欣贵人,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宫主位,也为以后的升级做好了实质性的铺垫。

皇帝的拒绝,祺嫔对下人的生气打骂碰上皇帝的目睹,和欣贵人的告发,皇帝的判决构成了整个故事起承转合的四个阶段。皇帝拒绝然后祺嫔生气发作,是非常自然的。而后面皇帝撞见和欣贵人的告发则流露了很多“设计”的痕迹。在这一出里,甄嬛并没有费力去演什么,她自己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唯一一个主动的姿态(劝皇帝去看祺嫔)也是衬托了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关心”。

可是功夫在前头,这出戏之所以产生,离不开甄嬛背后精心的策划。要编一个好的本子需要搜集足够的素材,甄嬛从欣贵人和侍女佩儿那儿都得到了必要的情报,然后思考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组合,这就是故事的底稿。而在演戏中,是由人的动作与讲述带出这个故事,这就需要了解人物的个性和可能的行为方式进行安排,欣贵人的表现也许不得不做一些事先交代,毕竟她是赋予意义的推手,祺嫔则完全等待她本性暴露即可。

回到现实生活,那些阴谋斗争大可不必去学。但是如何讲好故事则有很多技巧值得学习和实践,以及对故事保持清醒的判断也很重要。比如《甄嬛传》这部戏本身,虽有不少问题,但依然瑕不掩瑜。它的精彩正合上面提到的原因:故事一波三折,关键信息随时间慢慢透露,而不是一眼望穿;剧组用心布置了场景、服装和头饰,营造出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此外,所有的演员都很投入,表情、神态不断变化,流露出各种细微的情绪和内心活动,增加了真实感。

我们都活在“以为”是自己编导的剧本里,我们把自己能编导别人的生活也写进了自己的本子里,可是我们忽视了,别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所以,与其想着编导别人的生活戏剧,还不如考虑如何“编导”好自己的人生戏剧来得实在。因为自己的这出戏,也有其他人的参与。多了解他人,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拆解重组,或许我们的故事就能更加与众不同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