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白溪边尚浣纱
(2014-05-10 09:40:18)
标签:
诗歌历史 |
分类: 鱼之乐 |
期末季写点小文,既是怡情,又最能享受忙里偷闲的快感。写诗歌分析,可以自由一些。黛玉作的《五美吟》,确实很有些深意。女人写女人,通常都是有经由历史人物找自我共鸣的感觉,但实则是男人透过女人写女人,那么,这样的共鸣更具有跨性别的共通性。先只分析一下《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首很白话的诗几乎不需要任何解释。假如东施效颦是真的故事的话,她也不过就是年轻时向往过美丽而做了一些努力因而留下了笑柄,然而最终她还是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在溪边浣纱,直到老死。“头白溪边尚浣纱”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恐怕不是一个人们能够轻易回答的问题。
四句诗,是两种人生。谁好谁坏,作者什么也没有说,可是从“空”和“莫”“尚”这几个小词中却能感受到一些依稀的感慨与对比。试着念念“倾城逐浪花,吴宫忆儿家。效颦东村女,头白溪浣纱。”就能感觉到那几个字的作用和意味。
“一代倾城逐浪花”让人想起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把红颜和英雄比肩,看似不合理,实则很对头。追溯起来西施算是特务工作的先驱,承担的同样是家国兴衰的重任。同时此句暗示西施可能是被沉水处死。西施美貌转瞬即逝,往下正对应的是东施对这美貌的夸张羡慕;再往下,“吴宫空自忆儿家”西施在华丽的宫殿里回忆自己的家,往下正对应的是,东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乡。
其实,美貌或者家乡都是象征。美貌象征着一个人生命的才情和精彩,而家乡象征的则是普普通通的人生。如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有时候就意味着放弃某些普通人生所拥有的平凡的幸福。
没有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才能是怎样的。也没有人知道为了自我实现到底需不需要放弃些什么。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判断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不平凡。我们或许以为自己是西施确发现自己不过就是东施。我们或许以为自己是东施却在不经意中成为了西施。如果我们最终是东施的话,那么年轻时的种种尝试也许就是都可以归结为“效颦”。
从水说起,又从水结束。很巧妙。不管是东施西施,人总要去,水却依旧流。和之前诗人的手法一样,“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但最后写水,却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情味的动作,不至让读者感到悲伤。
东施对美丽的向往虽然带着傻气,却也让人动容。她至少,在平淡乏味的人生中,曾经努力过追求过一些东西。而这东西如果她有了,未必能给她带来人生的幸福。然而她至少要有一些往事可供回味。当她回首的时候,也许也会对自己年轻时的尝试莞尔一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