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不易
(2014-04-20 10:22:44)
标签:
学校家庭 |
分类: 齐物论 |
有个朋友给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优秀的小姑娘。她一直就着自己的兴趣探索与努力,后来高中参加了重要的夏令营,今年申请美国本科,录取结果集齐藤校,但毅然选择了麻省理工。最后一段,小姑娘说普林面官给她的那句评价——you are an interesting person——是最让她自豪的。因为如果她是一个有趣和很棒的人,那么无论去哪都是个有趣和很棒的人。
这一段触发了我的一些情绪,抛开“很棒”这个笼统的词,哪怕是“有趣”,这里头就有无穷的文章。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只有录取了之后,才能开心的谈“有趣”这个问题吧。或者说白一点,大家之所以能看到这个“有趣”的理念,正是因为她的录取给了她一个发言的机会。然后更为关键的是,要达到“有趣”真是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趣”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什么可以支撑起“有趣”?
专职兴趣?业余爱好?生活情趣?幽默风趣?
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只是上述任何一条通常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文化资源去积累和实现,而影响它们的因素也很多。先说时间,学校本身给学生的课业负担很不相同,一些好的高中三点就放学,但有的高中也会让学生7点到学校,自习到晚上10点。学生的家庭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是否有课业之外额外的负担又会对时间造成影响。在大的背景设定了之后,不能否认,如果智力出众,这些东西都能轻松应付,自然而然有大把的时间做其他的东西。
再说资源,在人年轻的时候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多半是不够主动的,于是所在的城市、学校和父母的积累又构成了重要的因素。我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深感学生的聪明和远见。然而另一方面我又不断提醒自己,这里毕竟是上海。上海的新鲜事物多,随时在各地都有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也多半很有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不聪明也难。至于父母,其他的先不说,家里藏书的多少和旅游机会的多寡是客观存在差异的。之前很火热的“虎妈”,她在书中说每年都要带自己的女儿去别的国家旅游,这样的状况并非每个家庭能都负担。
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无奈的事实,智力超群是少数,而那些坐享文化资源和时间的年轻人并不一定会察觉自己先天的优势,可能只会觉得自己是在纯粹的追求兴趣,或天然就是很有趣。如果他们的有趣带来了“成功”,大家也会赞叹他们的纯粹和心无旁骛。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文化资源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趣的人。也曾遇到很多人,说自己念大学的某个专业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毕业后又抱怨自己的工作,觉得没有意思。而深究起来的,这并不能全怪他们。说得更极端些,智力的发展本身就和文化资源的刺激和辅助密不可分,这两者又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优势的垄断,在自己乃至下一代身上延展。
再延展说一点关于“有趣”的实现。自己做一些事获得乐趣,和别人觉得你很有趣未必是那么直接关联的。如何被他人感知为有趣?除去相似的趣味水平,还需要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是待人温暖、真诚、宽厚吗?对于很多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ta们更看重这些:美貌,名校背景,高位,名气,或硬气的家庭背景。
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精彩的同时,只有不忽视它灰暗的调性,才能更现实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和怎样才能培养好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