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为两人牵线搭桥?

(2013-06-15 20:37:42)
标签:

杂谈

家庭

分类: 鱼之乐

每年端午都会有些有意思的事儿发生。先写下一些,后文会照应。

第一天在上海吃中饭时遇到了一对来自卢森堡的夫妇,于是就聊了起来。结账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留了小费,不自觉露出了惊诧的表情。他们就问中国不大给小费吧?我说是,当然在美国是要给小费的。于是夫妇俩就说,我们从不像美国人那样,小费还要精确计算乘以0.15,大概是找零中把零头拿出来就好。我暗想,这才是贵族的方式呢。精确计算给别人一个保障,很有温度,或许具体数量上能比随意给给的更多,可是怎么说总有点有失风度的感觉。

端午放假第二天在家,去爷爷奶奶家吃饭。电视里在放《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直没有看过,只听说是烂片,好奇心就无比加重。因为没有从头看起,家人全都看得一头雾水,但是凭借着对《雷雨》的记忆,我还是充当起了剧情翻译的角色来,居然猜测得丝毫不差。然后各种吐槽,比如奶奶问为什么胸部那么奇怪,我就说这符合架空王朝的审美标准。比如太监们重新把菊花摆好,并弄得整整齐齐,我说那是借用国庆阅兵的场景,在宫殿前面还组成了好几个“方正”,可惜没有搞“翻面”。广告期间又看了一眼柏万青的节目,一对夫妻好心帮自己妹妹的女儿做媒,年轻人觉得很好。结果父亲不满意,拆散自己的女儿和她恋人,女儿离家出走。父亲就怪这对做媒的夫妻,不断上门取闹。结果他们只好写了两封检讨书,这个父亲还是不依不饶,气势汹汹,要他们写更详细的检讨书……

第三天,爷爷奶奶来家里吃饭。饭后在客厅闲聊,爷爷没事干就从茶几下面翻出一个信封,忽然想起了这还是元旦时候的茬。那时候我过生日,奶奶就找了她校友的女儿Y阿姨来一起庆祝。她拿了自己侄子的三张照片放在信封里兴致勃勃的说要做介绍。说是出自上海某牛校,人很优秀很独立,目前跟同学在合伙创业。问我介不介意人家是本科,我说当然不介意。后来自己忙于申请,完全没有顾得上这个事。这样一回想,发现半年都过去了。母亲就问爷爷奶奶,此人后来还有回音吗?奶奶说,我也是前不久问了Y阿姨才知道,小男孩要有稳定工作的、有上海户口的、且在上海有房的。然后母亲就吐槽说,这个小男孩自己又不是上海人、又没有房、又没有稳定工作,要求倒蛮高,哪里就找得到了。

我一面觉得很搞笑,某校培养出来就这么“超现实主义”吗?一面又想这跟学校无关,为了扎根上海,人总是要基于现实去考虑问题,诸葛亮当年还走了联姻路线呢。自信一点也没有错 ……只是,人如果考虑问题太现实,便开始没劲了。再想想Y阿姨何必一开始热情呢,搞得这故事只有开头和结尾,剩下的就只有黑色幽默了。回想起第二天看到的节目,做媒,可真是一件很难的事。

与其吐槽别人,不如检讨一下自己。自己前两次也试图帮人做媒,但都没有成功。虽然比Y阿姨做得要好点,不过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有人说,帮人介绍只不过是牵线搭桥,成不成是双方的事。这话很是,但还不够。牵线搭桥只是一个手段,红娘的出发点应该单纯些,让双方都获得幸福,而不是要成就一对。如果不能80%确定两人合适,不如不牵。牵线不管怎么说,好像是给对方一个人情,所以做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如果连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择偶标准择偶模型以及人机互动模式都没有搞清楚,何必去牵线做无用功呢,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期待和失落。不能因为看见身边有两个单身的人就觉得有必要去撮合一下。A如果不合适B,不如单纯的去搞清楚AB到底怎么回事,等遇到了合适AC,或合适BD再出手也不迟。遇不到也没关系,都是天命使然。

外婆说,人可以不识字,但不可以不认识人。认识人很难。四年下来,我的结论是,在认识别人这点上永远要谦卑。即使是最熟悉的人也有很多出其不意的地方。所以唯有谦卑,才可能多留心一些细节,多问一些问题

如果套用到做媒这件事上,更复杂,更不能以自己主观臆断的两人合适去预设双方的满意。比如A的决策模型是加权平均的,那就要搞清楚A有哪些条件,哪些条件的权重最高。比如B的决策模型是一票否决,不符合某些条件其他方面再好也完全不予考的虑,就一定要弄清否决条件是什么。比如给C介绍对象的人很多,就要考虑介绍的DCcandidate pool里在哪一个位置,完全没有希望的就不要让D知道了。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搞清楚父母在婚恋决策中的地位(不然可能就要"写检讨"了:P),和双方的人际互动模式,比如有些男生需要女生主动的,也得要让女生知道。如果女生不是主动型的,最好辅导一下。

当然双方能不能彼此产生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前面的还有据可循,那这个感觉基本就无法用一些冰冷的理性原则去事先模拟预测了。全部精确计算也是一种理性的僭妄,不仅不太可能。而且像上面说的给小费一样,已经不再是自然的过程了,也不太可取。

说了这么多,搞得好像是猎头一样了,本来就是如此吧。热心永远不够,要多想。做媒的最高境界一定超越了做媒,是在用心认识他人的生命。所以感情这事,最好是自己去寻找合适的,次好,才是亲朋在认识男女双方的情况下作出介绍,毕竟大多数时候,只有真正的熟悉你的人才有这个心。

生活中有很多牵线搭桥的事都是类似的原理,不要轻易出手,别人不提需要就不主动。而一旦决定要帮别人一个忙的话,就做好,后续要跟进。失败不要紧,它比成功更能积累一些东西,而积累的东西总会有益于下一次出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