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侦探破案与艺术鉴赏

(2013-04-22 09:11:56)
标签:

娱乐

家庭

分类: 大宗师
人物与心理3:

——“什么事都有因果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往往隔着一段受诅咒的遥远时空。”

三年前,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在网上看了《格林家杀人事件》,范达因是小说的作者,被誉为美国推理小说之父。三年后,就只能读读摘录了,但还是觉得其中很多表述非常经典和精彩。很难彻底说清自己对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态度和感情,但我坚信一点,对人类心理的把握与认识,只读心理学专业书籍是绝对不够的。咨询师曾告诫我说,你念了半天,还不如去谈场恋爱来得认识深刻。


侦探内心的矛盾是什么?

“你也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难解的谋杀案偶尔来点缀一下,这真会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世界。”此语看似是出于无聊产生了一种“发生点什么的”渴望。

——“潘多拉情结不但抓住了我,还控制了我。”

——“赶快告诉我们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吧。”万斯说,他那轻浮的言语掩不住满腔的兴奋。过去两天来的低落情绪,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热切期待粉碎得无影无踪。

万斯(代表了作者本人)高度推崇理性,并不着迷于疯狂。只是,案子本身蕴含着的高超设计需要精心的准备才能达到令人难解的程度,这样的代价也消耗作案人本身。而支持这种自我摧残的正是不同寻常的前因和动机,不仅十分值得探究,而且最能考验人的推理能力。

侦探与罪犯就像是艺术家与鉴赏家之间的关系。只有侦探才懂得“欣赏”一个凶案的精巧构思。——“在这个杀人事件里,没有什么刚好就是那样的事。每件事都可怕得合乎逻辑--每项细节的背后,都有一个谨慎的、有组织的逻辑思维。”

但侦探不止于此,他更懂得从深层去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这也是必要的。甚至他最后开着玩笑对凶手艾达说:“你不知道我多渴望你那么做。”所以,与普通大众相比,侦探对凶手的洞察与理解有了更多的层次,他的根本职责虽是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大众的幸福。

同时他也对大众审判制度存有极大的质疑“如果我们的社会大众真的无所不知,马克汉,当然就有审判的权利。但我们的社会大众不但愚昧无知而恶毒,而且没有一点洞察力和理解力,审判只会让社会大众的作风更无赖、更崇尚愚蠢,把知识分子钉上十字架,把有病的人囚进地牢。是的,你的社会大众自以为有权利和能力可以分析所谓‘罪行的深奥证据,并且对他们不喜欢的那些先天抗拒不了冲动的人飨以死刑。马克汉,这就是你亲爱的社会大众的面貌——一群等着扑杀、撕吞受害者来解放兽欲的饿狼。”

以上这段话无疑是犀利的。粗线条划分一下,侦探细腻,群众粗暴。Legal high中古美门的最终庭审辩论就是从这里汲取了大量灵感。这段话也让人联想起精神病人在历史上的悲惨待遇。

关于罪责承担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各种分析水平上的,已经展开了很多。不过罪依旧是需要有人承担的。这是文明的本然。但大众审判之“残酷”也存在合理性。因为无论是多精妙的构思,其之后的谋杀事实永远是不可推翻的。所以打击犯罪最不遗余力的,同时也是这位名侦探。

侦探的矛盾:“事实的真相也许比罪行本身更恐怖”。

1)如果他要找出罪犯,他就必须尝试着去理解每一个嫌疑人,也必然的要去理解罪犯。可是,一旦真正理解了,内心虽然带着同情与理解,打击不能手软。

2)没有大众审判也就失去了正义的根基,但大众审判本身不一定代表正义

 

破案与艺术鉴赏有哪些共通之处?

万斯平时有固定的艺术欣赏习惯和爱好,甚至对某些艺术史颇有研究。这对他的本职工作帮助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他的观察力极佳。其次,他的鉴赏习惯和顺序很有门道,先抓主要布局。他不仅是深入理解每项素材,也是要综合理解各项素材。最后,通过美学的练习本身,他抓主线的能力有质的飞跃。在整个破案过程中,他爱用美学(图画结构)来解释犯罪布局,特别精准。找出内核、建立关联在艺术欣赏中十分重要,在破案中也是同理。如果没有主线就会变成“调查得太多、想得太少”。

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印象存储同上都是艺术鉴赏的第一步。而万斯充分将其应用到侦查上。“不管他看起来有多么漫不经心,其实都正在仔细地观察屋里的每一个人,语气上的一点点差别和反应的微妙之处,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是在储存这些印象,分析行为举止的细节,敏锐地探查与他交谈过的每一个人的主要心理状态。”侦探与这个家族的人谈话,一方面建立关系,一方面就是在存储各种感觉印象。破案和鉴赏一样都需要过程。

“一幅好画和一张好照片之间的差异是这样的!一种是经过安排、组合、有组织结构的;另一种是随意的、无计划的景象,或者是现实的部分显现一如它实际存在的样子。简单说,一种是有其特定形式的,另一种则是杂乱混沌的。

“通常一幅设计复杂微妙的图画不会马上向观众揭示它的构图布局。事实上,更简朴的设计和更平淡的图画才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一般而言,观众必须仔细地研究绘画--在根本的构思变得清晰之前,就要探索它的和谐性,比较它的形式结构,斟酌它的细节,融合它所有突出的部分。很多组织结构良好,布局比例完美的图画--就像雷诺瓦的人物,马蒂斯的心境,塞尚的水彩,毕加索的静物画,和李奥纳多·达文西的解剖图--按布局构图来说一开始看起来可能是无意义的,它们的形式似乎都缺少独一性和内聚力,它们的色块和以线条来表现的意义,感觉上甚至有种被任意记录的印象。只有在观众已能领略它们的整体概念,探究到它们相互呼应的特殊活动之后,它们才会呈现内涵并展现创作者所要激发的概念……”

“只有我们决定了所有外在因素的相互关系,也从可见的形式追溯到这些事件的主线时,马克汉/我们才能了解这张图画的布局,看清变态画家是怎么构建素材的。最后,她偶然看到葛罗斯的伟大手册,发现了所有的犯罪技巧就以图说和实例在她面前展开--对她来说,这不再是给法官参考的手册,而是养成杀手的一部摘要!”

“一旦我们发现这幅惊人图画的基本构图,我们就看得出来谁是它的创造者。”

"我们得先找出布局的主线,再连上构图的辅助形式。"

“犯罪的构图其实很平凡,但在嵌入了新的关联之后,原本清楚的东西忽然变得荒诞不经起来--就像是噩梦里的幽灵”

“在格林家杀人事件中,就好像一张照片里各不相干的物件那样,我们已看过各式各样的事件。事件一个个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一个个检验,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地分析这个事件与其他事件的相关性。我们把这整个杀人事件看做许多连续或累积的孤立事件,我们错失了每件事的含意,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最基本的构图,没有把每个事件视为整个事件的一部分。”

“我们调查得太多、想得太少,我们已经被现代画家所说的‘客观事实'--也就是图画上的可辨认部分--搞得晕头转向。我们根本没有探索过抽象的成分。我们忽略了‘意义重大的存在形式'(作者注:语出克里夫·贝尔《艺术》一书中《美学的前提》这一章。)”

 

环境如何影响人类心理?

微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整个家族的环境氛围,与每个人物性格之间的互动值得分析:环境陶冶了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的各种叠加又是环境本身。有些微妙也许是说不清的,然而确确实实的存在。

“格林家从不互相倾吐秘密。”

“无论如何,她这样自我催眠式的讲话,可以免去一个人许多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她似乎把这整个该死的事件,看做是一个有意苦恼她的计划。”

“事实的真相隐藏在这座古老房子的氛围里--不在于确凿的线索。在这些杂乱房间的某处,有个什么东西正从黑暗的角落、门后观察我们的动静。”

“一座古老、孤寂、空阔的房子,空气中散发着逝去一代的残存气息,里里外外只见萧条、破败、昏暗,到处都是另一个时代的鬼魂,屋脚下是衍生邪恶的土地,他们日复一日地住在那儿,活在那用土堤围起来的古老恶质气氛里--不存在任何选择余地的环境,优柔寡断或太怯懦的人不可能独力闯出一条新路。他们死守着逐渐削弱的安全感和使人腐化的安逸,越来越憎恨特别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尖刻、恶毒、嫉妒、邪恶。他们磨损彼此的精力到粗俗野蛮的状态。执迷不返的忿恨,烈火一般的仇怨,妖邪恶毒的念头--抱怨,争执,咆哮,扩张再扩张……然后,终于来到了引爆点--从内心滋生、茁长的仇恨,找到了它可想而知的、不可避免的宣泄方式。”

       

该如何面对人性的阴暗?

方法之一:深入探索,甚至是把阴暗当做“有趣”来探索万斯拒绝把人的行为只做一般人的善意的诠释,所以批判马克汉把凶案简单化,“那是因为你有一颗信任别人、坦率的心!”这种拒绝确实有助于深入探究有助于破案。但探索不需要很沉重,万斯在整个小说中,还是表现得相当的轻松,就像Lightman在看罪犯的脸时带着孩童样的天真。万斯的人性预设偏阴暗。在他看来这种人性的复杂正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比如“我只是想估算一下必须对付多少种人性,而且我认为我做得非常好,好几个相当有趣的可能性,已经显现出来了。”

方法之二:对罪恶的心理基础有一种升华的认识,把它们拆解开来然后比照正常的人类心理,甚至和伟人相关联——“我们所要对付的,是一种顽固已极的心志偏激和疯狂迷乱的凶残逻辑。更可怕的是--说不定我们得对付的,其实是颗沉迷于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的心灵的扭曲镜像;我们要搏斗的,是一种激烈、自我中心、虚幻的乐观主义。这种类型的乐观主义,拥有强大的耐力和能力,许多国家的发展过程都曾深受震撼。穆罕默德、布鲁诺、圣女贞德都是--除此之外,托尔克马达、阿格丽派娜、和罗伯斯比尔都怀着这种乐观主义。它对世界各国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导致不同的结果,不过,乐观主义真正的根源都是个人的革命精神。”

持久力--就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事!这才是这个杀人事件的真正根源--一种惊人的、灵活的、自恃的持久力:深沉的冷酷无情结合了坚定的大胆放肆--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无畏信念。这种持久力,可不是老年人学得来的。这个凶手所拥有的特色都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的野心、年轻人好冒险的特性--不把可能的代价放在眼里,一点也不考虑危险。

方法之三:别把工作看得太重,也别把爱好看得太轻,深刻的洞见会让人融会贯通,无缝切换。

马克汉:"要是人生就像你的美学理论那么简单,那该有多好!"

"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万斯坚定地说,"懂得操作相机的技巧就可以记录人生,但惟具备成熟有创意的智慧、达观哲学家的深刻见解,才能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伟大的清零
后一篇:文山寺半日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