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纾解文字中的情伤?
(2012-09-07 22:32:54)
标签:
宗教杂谈 |
分类: 鱼之乐 |
有本书名为《爱欲修道院》,是李欣频写的畅销书,里面写满了作者对一个自己喜欢的男性的暧昧和情伤。有一种爱是相当孤独的。对方不在场,但自己却没完没了的幻想,然后絮叨成一串文字。最后自己把这段文字也忘记了。看了有点让人心疼,于是就想借着这本书说说情伤本身,希望帮助需要的朋友减轻一点痛苦。
还是先说故事吧。艾伯拉Abelard与哀绿绮丝Heloise(大陆作“阿贝拉尔”与“爱洛伊丝”)之间的爱情是一个相当有名的故事。书名其实就在向他们俩致敬。向AH两人致敬的人群中最有名的要数卢梭,他用书信体写了小说《新爱洛伊斯》,一时洛阳纸贵,整个法国上流社会为之倾倒。那A和H的故事到底有魅力在哪里呢?主要在于“修道院”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神职人员的守贞禁欲的使命与爱恋这一最自然的感情之间会发生剧烈的冲突。与中国的仙凡恋是同一原理,神仙不该动凡心,Abelard也本应该持守对上帝最纯洁的爱,不再受惑于俗世情爱,但是仙女义无反顾的下凡了,Abelard也陷入对Heloise疯狂的迷恋中,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两情相悦。在十二世纪,这样的感情注定为世所难容。继而发生了很多悲剧,家人出于爱护的阻挠和破坏,使得最后两人都各自在修道院中抚慰受伤的灵魂。他们在趋近上帝的过程中,依旧保持书信来往,直到一方死去。
这一段故事其实有很多可说的,但这里还是先就简化的说一说和主题相关的东西。仙凡恋加师生恋可以提炼出一些关键词。首先是神圣与世俗间的纠缠值得留意。爱情本身就是神秘莫测,精神性的爱与灵,和肉体上的性与欲交织在一起。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神圣起来可以很神圣,世俗起来可以很世俗。这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空间里或许是可以长期持续的互动模式。但大多数人终究是要过日常生活的,所以对神圣性那面太过执着的人更容易尝到“跌落”和两不相容的痛感。
作者说难得遇到一个男人“样子和灵魂都契合”本来是件美好的事,可问题往往也从那时就开始了。摆脱俗世纷扰是人类内心永恒的渴求,如能继而获得永生则是更高的向往。而这份期盼也往往投射在感情中。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神,或者神化对方,是因为世间有那么多不美好的东西。赋予感情最圣洁的意味,仿佛它是永不退色的“天国之音”,是因为我们自身常常堕落,却依然企盼生命向着更高的存在进阶。而这样的进阶相当不容易。所以,感情的事,不要一下子太升华,神圣得高不可攀。灵魂契合这东西有时候很虚无缥缈的,犹记得当年看了部糖水电影《基因决定我爱你》,女主角本来有一个号称是soulmate的男友,最终却因他一再缺席违约,开始和彭于晏饰演的阳光青年激情共舞探戈。当然了,也不要太低俗,好像人只有生理欲望而已。美丽的容颜是上天的杰作永远值得惊叹,却依然不该成为爱的理由。
另外一层则是压抑反过来会自我强化,当阻碍和爱欲并存,而后者又空前发展时,本身就是一座无形的修道院。师生恋违背道德伦常,但老师这个职业又是精神追求的象征。正如荣格所说“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白无法和那个他有任何结果,书的标题就是一份残酷的提示:情爱越浓烈,禁欲就越痛苦。但是如果这种压抑和痛苦让人离上帝更近,那“天国的荣光”将使一切赋予神圣的意义。于是压抑和升华同时成立,压抑甚至可以为升华提供源源不绝的养料。
《爱欲修道院》最后的那几篇情书,灵修宗教等超凡精神体验的成分日益明显。而在最后一篇《神话与创造》更是发挥到极致:“我要把肉体留在人间。让我们……成为没有性别的神”“我和你不必文字沟通就能传达心意” “我已定朝夕,你来定时刻。我已定方圆,你来定度量衡。我已画图腾信仰,请你定人间律法。”就像那将梁祝写成故事的人不忘要在最后加上化蝶的结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坟头植物互相缠绕。也许作者也是累了。爱得累了,写得也累了。总要有一丝慰藉,于是就做了那么多天马行空的升华。
破解之道当然也有很多种,最关键的一点,别刻意去美化压抑和痛苦。对感情这事用些朴素的比喻也是让人平静下来的一种方法,考试做题拿分就是个不错的选项,至少能让人明白努力了也会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假设满分是150分,对应圆满的爱情,120分则是平顺的友情。120分其实就挺好了,虽然离150还很远,但每一分都来之不易,多一分就是一分。人际关系当然不是简单的考试做题,借鉴作用总还有一点。比如放轻松往往会让人有更好的发挥。此外,不该忘了别的考试。敢于追求,也要敢于放弃。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要接受自己生命中的那份残缺是痛苦的。到了一种极限的时候,推不过去确实难过,尤其是当把所有其他题都做完了,还有时间的时候,努力了更觉是一场空。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圆满调到120,那残缺感会不会小一点?无法成为爱情的人际关系真的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