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印度(五)富有不只是精神
(2012-04-01 12:15:59)
标签:
宗教历史 |
分类: 逍遥游 |
当年考上北大后在家里翻书,结果看到语文读本上有篇文章写北大,标题叫《富有的是精神》。于是在暑假中我就对北大进行了很多想象,把脑中各种贫穷残破的图像都调动了出来,但是一面又骄傲的想,没关系,因为“我们富有的是精神”。结果到了北大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别人各种抱怨时,我暗暗庆幸北大的物质条件实在是比想象中好太多了。
言归正传,在瓦勒纳西时总是被问是否是日本人,由于印度人有些英语不够好,但总有那么些好奇,于是总是不经意中来一句Japanese?或者“阿尼哈赛哟”(韩语你好)。多少有点无奈。我们入住的宾馆看到日韩的团,但没看到中国的团。也许中国人对精神追求不需要跑出国去。印度虽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但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精神追求却十分的浓厚。
要说宗教氛围,其实中国现在很热。古董交易类节目随便看一期,《寻宝》里各类题材的古玩带点宗教色彩的很容易脱颖而出,神仙的图轴,祭祀的器皿,神鬼的塑像反复出现,而《一锤定音》每次只要是遇到各种观音或天官的造像也都能成交。
单纯论物质文化的丰富与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我们看到了贫穷印度也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在美国同等价位的旅馆我还没看到出现iphone控制电气设备这么高级的东西,相比之下房间里的烧水壶电吹风倒都是印着中国厂家的名字。还有很多著名景点的收费都是对外国游客300卢比对本国游客30这样10倍的落差,这至少就保证了本国人能够轻松的(无财政压力的)去接近自己文化中最宝贵的名胜古迹。
2瓦勒纳西城内观光City Tour
瓦勒纳西不仅有恒河,也有很多神庙。在两次泛舟恒河以及逛完了鹿野苑之后,我们就在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所谓的city tour,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神庙行。第一站:印度母亲庙Mother of Indian,门口的装饰风格是印度教和伊斯兰八角星的混合。里头有个卖明信片的小桌子,明信片10卢比一张,也不算贵质量还不错,印着好些精美的印度教的诸神的像。但总想着也许在德里能买到更便宜的,于是没有买,后悔了。整个庙的内部就是一张超大的铺在地上的大理石制的缩略地形图,有高低起伏,还是很壮丽的。
而楼上不让去,所以这个景点就有光秃秃的感觉。之后去了杜尔噶女神庙,主体建筑是全红的,远远看去煞是威风。杜儿噶Durga Mandir毕竟是女武神,湿婆神妻子帕尔瓦蒂的化身之一,所以也很得人心,有成批的人去那里朝拜。在印度,到每一处神庙都得脱鞋进去。进去后,信徒都按固定的顺序进入。其实这个神庙的结构挺简易的,中间是一个高起的大理石台,中心有一个小小的建筑,正面有神龛,后面也有神龛。四周也是高起的,但有廊柱。法师在正面的神龛边上,给前来朝拜的印度信徒额心点上红色的粉末,即蒂卡。在后面的神龛边上,也有法师拿着一把孔雀毛做的扇子样的东西拍在信徒头上。
再接下来我们去了哈努曼庙/猴子庙(Hanuman Temple),有很多猴群出没。这个神庙的主体庙宇比较大,人们带了很多祭品过来,一种炸丸子加上一堆鲜花,法师接过祭品就直接往台上一倒,形成一堆,颇有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感觉。那些丸子估计也不会有人去吃,估计庙里的猴子会很受用。之后法师再给人头上浇点圣水。两个神庙的四周都有瑜伽者,他们保持静坐的姿势,前面摊着一本书,口中念念有词。从外显的表情上来看很诡异。在配殿中的神像很简单,有一张类似浮雕的脸,然后就在脸下面有一块布,这个就是身体了。这些神像我乍一见,不够立体不够真实,心里不很舒服,可反省一下,实在是自己太以中国那些存在的神像来要求人家了,印度人民对此欣然接受,我还有什么好说呢。心中有神比具体形象上有神重要得多。
3Banaras Hindu University
进入大学之后,发现难得的建筑风格色彩都统一。都是黄色为主,接近顶部的地方用红色勾线,而且外表面的装饰涂料都是喷砂。这里看不到北大那种50年代文艺的老房子与90年代理科楼群共存的那种时空断裂,而是清一色的印度民族风格的土别墅基调,说实在我还蛮欣赏的。
然后母亲说印度还是男女很不平等,说看路上的学生,怎么数男女比例都是三比一,我发现也确实如此。BHU算得上是印度顶尖的大学。所以大学自身的博物馆馆藏很丰富,我看到了很多湿婆的神像,这时候似乎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在三大主神中湿婆最有人气,因为他有三面,恐怖、理性又温柔,这真是最具符合人性的设置。而且中国对Shiva这个名本身的翻译也挺有意思,不翻译成最贴近的“湿娃”而翻译成老气横秋的“湿婆”,显然是从这个神给人的意象出发的。湿婆神单从面容上是看不出男女的,为此我当年还很纠结,特意问了我们老师,他大意是说其实湿婆本来就有女性的一面嘛。不过看着众多的雕塑我又突然又发现了一个规律,所有的女性神在雕塑中其乳房会刻意将塑造成圆形的球(这当然也不是什么新发现),而湿婆神虽然面容清秀,但却无此殊荣。
大学里还有一座新建的金庙,俗称小金庙。在庙的尽头有一个神坛,但是整个形状是一个巨大的七头蛇。祭祀坐在平台上,人们把东西倒在那里,同时获得一些圣水。
4宗教的慰藉
对于印度人民来说宗教更像是吃饭、喝水这样的生活的惯常,很多人并不刻意的思索背后的意义。之前说过,结婚时女人要在手和手臂上涂迈何迪,但其实她们去坐飞机上学也都会涂一个,寓意吉祥。印度教有智、信、业、王四种修持瑜伽的方式。前两者相当于沉思信仰这类有灵性精神性的活动,后两者则是日常生活和苦行的强调。所以业瑜伽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活着即是修行”,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沉思。
印度多灾多难,异族入侵在印度的历史上不断。我们今天所能得到的直观印象不过是象岛除了第一窟比较丰富外,其余都被穆斯林破坏了的空白感。正如中国的魏晋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真正出于纯精神的追求成为信徒固然好,但更多的人迫于无奈,总还是要寻求一丝心灵或物质上的慰藉吧。
今天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82.7%)、伊斯兰教(11.2%)、基督教(2.6%)、锡克教(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很多人改宗是因为不堪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也有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果然是“主的慈悲建立在人的软弱之上”。(记得很久之前去到一个戒毒后的基督徒的博客,背景音就是一曲反复吟唱的“主的慈悲建立在人的软弱之上”,我知道这句词有多种解读,这里的引用无任何贬义。)
什么是富有?看来即便我们否定了直观的西方现代文明的那种牛掰气,也无法将之等同于宗教精神元素的充沛。这是个主观的问题,对于每个个人来说,也许有人会想一想,也许就一笑而过了,合理的制度,充盈的内心,那或许是一个好的方向。
以一个很久以前读到的故事作结:一个父亲想让儿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就带着儿子去看看贫苦人家的生活,那家人都没有完整的屋顶。拜访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怎样。儿子说:“我真没想到人类竟能那样poor”父亲感到很欣慰,儿子接着说“我们居住的地方居然看不到星空,实在太 poo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