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中的爱情故事理论
(2011-12-22 19:47:03)
标签:
社会新闻娱乐 |
分类: 鱼之乐 |
周日那期《非诚勿扰》在贴吧里几乎炸了,关于周日杨谷的牵手,恶评甚至是谩骂远大于祝福。起因主要是两人在节目之前就已经牵手至少颇有好感了,但却还走了一遍非诚的舞台流程,导致好一些观众不能忍耐这种“不真诚”的行为。但为什么人们能忍耐台上牵手台下立马散伙,却不能忍耐台下牵手台上偶像剧呢?我想,因为人不仅是不喜欢假东西,人们也有酸葡萄心理,人们更需要发泄情绪。而这几种心理机制夹杂在一起就“无敌”了。
记得《刮痧》那电影的开头颇有戏剧意味:家长抗议电子游戏出现暴力的游行愈演愈烈,最后自己也成了一种暴力;而人们在贴吧里对“虚假”的抵制也同样升级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开始歪曲捏造事实,不甚其假。其实呢,真的假的这问题,在《非诚》这个节目里早已没那么重要了,做戏走流程也不能说明两个人不是真心相爱。至于双方选择是否合适能否长久,本是天道的事情,何必做过多的预测?
现在开始扯一点“爱情故事理论”。上周六晚母亲来看我,洗完澡,她在那悠闲的看《非诚勿扰》,我却在联络组员和写小组学习总结,里头有几个爱情理论。本来觉得所谓的“爱情故事理论”有点扯,但通过上面的杨谷事件在贴吧反应,反倒觉得该理论还是有几分解释力的。
A和B每天总吵架但是始终没有离婚;X和Y平时是模范夫妻,但是有一天Y 却和另一个小姑娘Z走到一起,果断离开了X。这是爱情故事理论的典型例子,该理论的提出者是斯滕伯格,内容大致上说的是,所有关于爱的文艺作品其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具体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确认的爱情故事,它们被我们无意识的确认,所以很难改变。爱情故事,总是有人物、情节和主题。当人遇到一个适合他/她爱情故事的人时,就会坠入爱河,根据情节创造事件。因为吵架这一情节符合AB心理的爱情故事剧本,所以他们的爱情就是这样维持的。Y的爱情故事至少有两个,且有优先等级,故事1“房子和家庭”;故事2“爱是神秘的”。但故事2更为突出,所是他最终离婚了。
在这个理论的视角下,金庸描绘的龙杨恋,至少是杨凯所明确确认的爱情故事。而在那个故事里,有帅哥,有仙女,有充当炮灰的美女,当然更有一帮看不惯师生恋的反对者。我起初觉得杨凯第一次出场时,最后对女嘉宾提的那问题——如果我们俩很契合,但所有人都反对我们,你该怎么办?——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只当是他读小说中毒颇深的表现。但如今看到骂声一片,才发现,自我实现的预言机制很强大,龙杨恋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真的重演了:有帅哥,有仙女,有充当炮灰的美女,当然更有一帮反对者。至于他俩日后的走向,大概是得取决于两人内心确认的爱情故事的具体成分,和其他心中可能存在的他爱情故事了。
《非诚勿扰》本就是上演故事的好舞台。虽然没有人喜欢被骂,但是人们很难认识到,正是自己在无意识的“根据情节创造事件”,推动着自己走向某个后果,从而故事剧本得以圆满。不过人们再怎么批判痛骂,只要当事人内心坚定,倒也不会是啥坏事,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他人反对可以是爱情最良好的催化剂,更何况知名度也上去了呢?而在生活中有小郁闷的芸芸众生,不仅看到了故事,而且充当了很爽的批判角色,情绪得到了发泄,也算是一种获益。整个事件,可以称之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