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谨和五味,恬淡虚无

(2011-08-06 22:14:23)
标签:

娱乐

杂谈

分类: 养生主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最近看了一套央视拍的《黄帝内经》纪录片,主要是讲中医,冠之以《黄帝内经》之名。之前有不同的人讲中医,也都爱用《黄帝内经》做名头。其实“返本开新”算是挺中国的一种东西,连《黄帝内经》自身也是,成书于战国却托古人来作。尊崇先人有其道理,因为所有思想的形成发展都是历史积淀,个人的总结从本质上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回到这个纪录片,“谨和五味”是其中一集的名字,谈的是如何处理“杂多”。其实,食物味道和人生滋味总是交织在一起互为隐喻。人生本就是“五味杂陈”。

如何处理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挺重要。处理不好,重则伤及五脏,轻则“口爽”。而古人推荐的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得白一点,就是口味别太重,清淡点才好。也就是别太执着追求太多的东西。嵇康的《答难养生论》中讲“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则把这些问题容贯起来说了。

之前开始在博客写烹饪心得,其一希望博文内容有所平衡,其二烹饪这事确实开心。倒也没那么多想法。烧饭这事吧,说俗也俗,境界高起来也能很高:《庄子-应帝王》最后第二个寓言故事讲列子最后的修道方式就是“三年不出,为其妻爨”。虽然我自己也没到什么神妙境界,但针对“清淡”这个问题还是啰嗦几句,《庄子-大宗师》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例子1:四年前和母亲在商场购物,后来因为酬宾活动就得了很多西点房的购物券。于是自然就买了不少西点,样子都很精致诱人,本来以为会很好吃,但吃第一个的时候就腻掉了。恰好想起那时老师讲中国文化的“知止”,不由觉得很对头,一味的放糖和奶油怎么能好吃呢,远比不上白馒头那淡淡的甜味。所以我向来不大爱西式的曲奇或冰激凌,吃完也会不舒服。

例子2:和朋友一聚会,大家总会说,中国有好多好吃的,这里吃不到,怨念得很,等回中国了就幸福了。我一开始会觉得这些想法很奇怪,因为我自己没有这种体验。后来明白了,主要是我对吃这件事特别随缘,一方面对自己做的东西很自恋,另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烧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哪怕没做出什么滋味来也是挺不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