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2012-01-26 15:41:40)
标签:

杂谈

倒装句

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就提到了动词谓语前。译为:时间一天  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代词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代词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2、以否定性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如: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操何。译为: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敢怨谁。译为:我敢怨恨谁呢?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这个句子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了。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这个句子也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了。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  3、助词提宾。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有何罪,助词,放在动词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之前。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助词,将宾语句读提到动词之前。惑之不解同样。译为:不懂得文章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膺戎狄荆舒是惩惩荆舒。译为:攻击戎狄,惩罚荆舒。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罚颛臾》)尔是过过尔,责备。译为: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    另外,用”“提宾”“提宾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以强调语气,构成……是(之)……”的格式。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译为,有时也可不译。如: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译为:只务必去掉陈言。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为:只看我的马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译为:只推荐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们并且重用他们。  有时,提宾时,在和动词之间加上一个字。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译为:聪明的人没有不应该知道的,但要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  4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群臣分别是的宾语,”“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的宾语,借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译成”“只是”“一定等,而是提宾的标志,不译。5其它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或诗歌中音韵的需要,宾语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译为:《诗经》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恶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以当十以一当十。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抵挡十个敌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无觅英雄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可译为,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二)定语后置句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或行文的需要而把强调的定语或较长的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就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也有一定的格式。 1”“后置句。中心词++定语+”  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主要格式。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④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少年之精技击者精技击之少年。译为:于是召集谢庄的精通武术的年青人。  2字后置句。中心词++定语”  借助,把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以起强调作用。如: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利爪牙筋骨之强强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④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屈原《离骚》)兰之九畹九畹兰惠之百亩百亩惠。译为:我已经培育了九畹兰花啊,又栽种了百亩惠草。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3字后置句。中心词+定语+”  定语带上直接放在中心词之后。如: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人。译为:齐国有一个与妻妾同住一室的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具体而微具体而微雁荡。译为:也是形体完备而微小的雁荡山。 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4”“后置句。中心词++定语+” 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定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字。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译为:有可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吗?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而无告者无告之穷民。译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走投无路而又无依无靠的老百姓。5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

(三)介宾后置句  从严格意义上讲,介宾后置并不是变式句,只不过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而今人喜欢用它作状语罢了。因此,翻译时,我们把古人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状语位置就行了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拘于时于时拘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补语调到状语的位置。译为:李家的孩子蟠……[受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取之于蓝于蓝取之青于蓝于蓝青。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以桑树之。译为:五亩住宅大的土地,[把桑树]种在上面。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负戴于道路于道路负戴。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与谁是介词,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前置到的前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的宾语前置。如: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是介词,是宾语,提到的前面。②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③ 夜以继日,宾语,放在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