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 能申遗的不仅仅是针灸
(2011-03-24 15:10:04)
标签:
针灸推拿中医特色健康 |
近日,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来了一个20多岁的女病人,“大夫,我牙疼,您帮我看看。”科主任王民集教授为患者把脉,看舌苔,发现舌尖发红、舌苔薄黄并伴有口臭,明显是平时多食辛辣刺激食物或者经常熬夜所致,诊断为胃火牙痛。随后用毫针在患者的耳门穴针刺,只扎了一针,10分钟后患者疼痛症状逐渐消失。“您真是太厉害了,我这牙疼好几天了,消炎药也吃了不少就是不管用,没想到您这一针就能止疼。可我不明白的是我这牙疼,您怎么扎耳前这个穴?”患者感激之余,颇感惊奇。
王民集教授说,实际上,这就是运用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方法。刚才扎的这个穴位叫耳门穴,它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而这条经脉主要对应的是三焦经与头面部疾病,耳门穴为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牙痛的经验效穴。该穴所在部位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通过,针刺耳门穴可激发三焦经气,调整人体机能,有通调气机、疏风清热消肿之功,可疏通经络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王教授说,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五官、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广泛用于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在生理方面,不仅每个脏腑与有关组织器官存在有机联系,如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而且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是互相分工协作,不可分割的,如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行和排泄的过程,正是通过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在病理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可通过经络影响到所属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的反映,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在治疗中,通过调理脏腑可以治疗有关的局部病变,如清肝散风的方法,治疗暴发火眼;用清胃的方法,治疗牙龈肿痛等。
不仅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统一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人体。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机体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夏天炎热则腠理疏松而多汗,冬季寒冷则腠理致密而少汗。又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体质的差异等等,这些都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所以在中医学里规定有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中医重视辨证施治
王教授指出,辩证施治,是中医临床学的特点,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辩证”,“辨”是分析、辨别疾病的病情资料,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证”是通过辨别达到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和邪正斗争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治疗指明方向。“施治”,就是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等,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如果同一疾病出现不同的“证”,治疗也就不同。例如同是痢疾,有属湿热或虚寒等不同的证,治疗时就不可能运用同一治法,这就称为同病异治。如果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治疗也就可以相同。例如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由于都是中气下陷证,就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这就称为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祖国医学运用辩证施治的规律,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有不同的治法。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指导思想,是辩证施治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的特点所在。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辩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调。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 效果独特
该院推拿科主任王华兰教授说,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熏蒸、中药、气功等,而简、便、廉、验是中医治疗最基本的特点。“简”是因时制宜,选择操作简便的方式;“便”是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则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有效,中医药多年流传下来有很多验方和治疗方法。同时,还具备毒副作用小、治疗疑难杂症效果突出的特点。
据王华兰介绍,前一阵收治一个头晕、手脚发麻的69岁的老太太,患者早晨一起床就觉得头晕地旋站不住,更不能走路。曾经到很多大医院救治,没有检查出什么疾病,西药吃了一大堆也没见疗效,后来听说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专家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这才慕名来到医院推拿科寻求医治。王华兰经过缜密检查后发现老太太是因为颈椎部位气血流通不畅,长期淤积阻滞压迫神经所致,对其进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推拿疗法,调节肌肉平衡。当天治疗后症状就有所减轻,一个疗程后老太太头也不晕了,手脚也不麻木了,血压也降下来了
“如果是小孩子高烧不退,可以通过中医推脊、捏脊的方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王华兰说,对于一些严重疾病或者慢性病,中医通常采取综合疗法,针灸、推拿、拔罐等配合中药,可以加快康复进程。
《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说法。 意思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无病重防。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欲病早治。欲病指欲作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讲:“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已病防变。《伤寒论》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
病后康复。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
另外,养生要遵循天时。“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由此可见,中医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理念,重视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诊疗与保健理念;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中药、针灸、推拿方法,既是朴素唯物论与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华夏文明的东方哲学思维特征,反映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色。应该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