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案例之 如何看待男女生之间“互相欣赏”的朦胧情感
(2012-11-22 13:07:55)
标签:
青艾小屋石笋街小学杂谈 |
分类: 专业发展实践思考 |
【性健康教育案例小故事】
如何看待男女生之间“互相欣赏”的朦胧情感
午饭后,楼道里孩子们的打闹声不绝于耳,教室里却显得空旷、寂静,我走进教室准备取回我的书本,却看到一幕:
A男孩和B女孩坐在一起静静地看书,因为是同桌,本无需大惊小怪,却有一丝无名的情绪在飘荡。男孩左手撑着头,右手翻着书,女孩右手撑着头,左手翻着书,他们的手肘靠在一起,肩膀靠在一起,眼睛专注地看着眼前的书,那哪是六年级孩子,那感觉就像两个恋爱的大学生在上晚自习!他们与楼道里打闹的同班同学就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虽然,对他俩彼此欣赏已有所耳闻,却没想到“感情”这么好,我心里既疑惑又打鼓:该怎么处理?当头棒喝绝不可取,打扰学习也不可为,嘲笑显得我太神经质,不行!不行!我没想好对策,绝不能轻举妄动!我不动声色地取回书本,还故意看他们两眼,谁知他们更不动声色,完全当我是透明人,继续看书。我完全败下阵来,走出教室想着:管还是不管?怎么管?
分析这两个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孩子各方面都非常优异,家境较好,父母知识水平高、夫妻关系很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民主,家庭和睦,一句话“孩子成长过程中既不缺钱也不缺爱”。六年级孩子面对升学、择校,压力不小,这两个孩子报的就是市里一流的民办学校,家长的期望、自身对优异学校的向往,让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互相鼓励、探讨、学习。尤其是这两个孩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主见、有自信、有个性,心智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因此很“谈得来”,他俩之间朦胧感情应该是一种“互相欣赏”。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孩子的“早恋”其实也是一种正常感情的表达,有时甚至很单纯,反而是我们成人想得过多。
从内心来说,我并不反对他们的“彼此欣赏”,可在集体中,优异的孩子无形中是一种榜样,其他孩子怎么想?况且,男女生身体之间接触不是不可,也要注意公共场合的得体,适当考虑别人的看法。我思虑万千,对于这种成绩优异、自尊心很强,超有主见的孩子,不能流露出老师过于在意的痕迹,“响鼓何用重锤”,轻轻点拨一下,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只要其中一方能适可而止,另一方也会懂得节制。而男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处理不好,反而适得其反。
于是,我与女孩展开了一次谈话。首先我没有把自己看成长者、智者,而是作为女孩的朋友与她交流对A男孩的看法,谈话氛围是轻松、私密的,她一下猜到了老师的意图,脸红了。接着,我们设想还有几个月就各奔东西了,大家将会遇到新的老师、同学,一流的学校中优异的孩子会更多,学习竞争会更大,如果自己把自己局限于与个别人交往,意味着失去更多的朋友,别人对你的看法必将影响自己的情绪、学习、生活。最后,谈到真正美好的情感会永远留在各自心里,学会适当的隐藏情感,这也是成熟的表现。
我认为对待男女生之间“互相欣赏”的朦胧情感,老师既要有几分“顺其自然”的淡定心态,不要急躁;又要有恰如其分的点醒,让当事孩子 明白老师、家长不是不知道、不反对,而是出于尊重没有横加干涉,重在把握好自己,学会隐藏情感,考虑他人看法。
当然,每一个集体会有不同的风气,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学生真的“早恋”,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学生。“早恋”是一个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错误。对“早恋”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应该孤立、打击,而应该更多地关心和适当引导。家长、老师、学校过多干预,太过强势的做法我是强烈反对的。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