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如翡翠 露似珍珠
万里长江,滔滔不息。它从巍峨的雪山出发,穿过了一望无际的康藏草原,越过了百转千回的横断山脉,滋养了气候宜人的四川盆地,突破绵延磅礴的三峡后又放慢脚步,来到江汉平原,近连洞庭,远接鄱阳,然后向着遥不可及的天际线之外的东海奔腾而去。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年届五十的白居易,离开帝都长安,风尘仆仆,去任杭州刺史。有一天,他来到驿馆,把行李收拾完毕后,离天黑还早,于是去外面看看。诗人被秋色中长江的风姿所倾倒。不觉中,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随从催了多次,但诗人依旧不肯离去。于是,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细腻的《暮江吟》,由此诞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夕阳中的江水。即将沉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它的光芒斜射在江面上,为大地增添了几多柔美、几多韵致。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是因为“残阳”几乎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一幅生动形象的《长江夕照图》,立即呈现在眼前;诗人用“铺”,让画面显得委婉、平缓,也非常细腻逼真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让人感到亲切、安闲。天气晴朗无风,而缓缓流动的江水,又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江面受光较多的地方,呈现出一片红色;江面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用江面呈现出的“红”“碧”两种颜色,表现了在残阳的照射下,江上细波涟漪、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不禁沉醉其中,也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不觉中已经夕阳西下到了初月升起、凉露下降。此时,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偶然俯身,看见江边小径两旁的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些小草上的滴滴清露,像镶嵌着的粒粒珍珠。用“真珠”做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露珠闪烁的光泽。露珠上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呢?诗人忽然仰头,只见一弯新月升起,宛如一张精巧的弯弓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上。诗人从像弯弓的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依照常理,这两句诗应该是“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九月初三夜”,但诗人用倒叙的手法,将“九月初三夜”放在前面做铺垫,让天上人间的两种美妙景象融合在“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诗中,从而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新的高潮,也使得诗歌不断激荡出新的波澜。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秋天的黄昏,用江水的“红”和“瑟瑟”为大自然敷彩着色;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对初夜的“露”和“月”进行描容绘形,从而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一颗颗美丽的珠子,不管如何赏心悦目,如何珍贵奇异,如果没有相匹配的丝线进行有机的穿插搭配,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品的。这首诗也一样,从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乎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丝线)于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残阳”“水”(珠子)接,下与“露”“月”(珠子)相连,也体现出“暮”和“夜”的承接关系,而“暮”和“夜”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意味着诗人从红日西沉,一直玩赏到新月东升、清露初下。
优秀的诗歌,大多数都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居易这首《暮江吟》也一样,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抒情,从而达到寓情于景的效果。诗人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露”和“月”分别比喻成“真珠”和“弓”,从而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后代诗人运用这一手法的也很多,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贺铸《青玉案•横塘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这首诗,语言洗练、格调清新、描写细腻、情感真切,对宏观景物的描摹和微观事物的刻画也非常精妙、传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