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浩渺,故里何期

(2023-08-22 09:23:44)

春风浩渺 故里何期

   一望无际的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在长江三角洲的起始处,离南岸镇江(京口)不远的江面上,金山(1903年左右已和长江南岸相连)、北固山(一面同长江南岸相连)和焦山从西向东排列;离北岸不远的江面上,是瓜洲(唐代中期已和北岸相连)。大运河宛如一根蓝色的丝带,从杭州出发,经过苏州等江南富庶之地,来到镇江后,来不及停歇,立即横穿浩阔的长江,把瓜洲和北岸不远处的扬州连接起来,然后一路蜿蜒,向着北京的方向前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在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得到完美的结合,成为少有的人间仙境。
   宋神宗熙宁年间,一艘渡船劈波斩浪,顷刻间便从镇江驾来,停泊在瓜洲渡口。待到渡船停稳后,一位儒生从船舱里缓缓走出,在家人和童仆的陪伴下,踏上瓜洲的土地。瓜洲,美丽多情的地方,自古以来,不知迎送了多少名门仕宦、商旅游侠。今天,瓜洲仿佛是未来先知的智者,以更为谦恭、崇敬的心情,迎接这位儒生的到来。这位儒生是谁?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他奉召去京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履职,正好路过这里。
   王安石伫立在浅滩上,不时凝望、沉思,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由此诞生。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一句写诗人站在瓜洲渡口瞭望,只见南岸的“京口”和“瓜洲”,中间只隔着一条大江,仿佛近在咫尺。“一水间”三字,形容渡船的速度特别快,也形容诗人此刻心情的愉快。
   第二句写诗人用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望钟山(今江苏省南京市内的紫金山)。“只隔”两字,形容钟山和瓜洲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其实,南京到瓜洲有两百来里路,诗人用“数重山”轻松地连缀起来,写出了诗人对钟山的深切依恋。
   第三句描绘出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绿”字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用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出来:漫长的江岸上,百草初生,呈现出一片新绿。春风的精神,春风的态势,尽在一个“绿”字。
   第四句写诗人凝望的时间非常久。不经意间,太阳早没了踪影,一轮明月已经挂在夜空,对岸的景色也被朦胧的月色掩盖,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更加浓烈。
   这首诗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对比强烈
   诗人从镇江与瓜洲的“一水间”,到瓜洲“数重山”之隔的钟山,写出了空间的“近”——写出了空间上的反差。从白昼中千里江岸的一片“绿”,到夜色中的“明月”,衬托出时间的“久”——造成了时间上的反差。诗人的思绪犹如梭子,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织就出一幅不同风格的锦缎,把万里澄澈、五彩缤纷的白天和一月当空、四处朦胧的夜晚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颜色之间的反差。诗人满怀激情和希望,在春风拂煦、万物复苏的季节中到京城赴任,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但在他的心目中拂之不去的,依旧故乡——青云之志和淡淡乡愁,又形成情绪之间的反差。
   二、炼字锤句
   古人作文,以言简意赅为圭臬,特别是写诗,更是字斟句酌、废寝忘食。例如,唐朝诗人任蕃,出身贫寒,步行去京师长安考进士,结果落第。回到家后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有一天,他来到台州巾子山游玩,夜间就住在山间的寺庙里,并在墙壁上写下了《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第二天一早,他告别了寺院去别处游玩。当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于是匆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王安石这首诗也一样,经过了强锤百炼,才在艺术上渐臻于完美。第三句原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诗人觉得不妥,于是把“到”改作“过”,又改作“入”“满”等十多个字,经过几番锤炼,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绿”字才油然而生。
   这首诗,情由景生,景随情至,情和景互为表里,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极富情致地进行叙事,是的叙述、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诗人的胸怀、气质,也在这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境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