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私母爱,何以为报

(2022-11-12 15:34:40)

 

无私母爱 何以为报

 

爱,很难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但在生活中,爱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有情感和精神的爱,如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有喜好和喜欢的爱,如爱游泳、爱看电影;有怜悯和同情的爱,如扶贫济弱……相对来说,母爱,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虽然平凡,但很伟大。母爱平凡,是因为母亲孕育了我们,并把我们养大,哪怕成年后,无论我们离得有多远,母亲总是无时无刻把我们牵挂;母爱伟大,是因为母亲为了孩子,操碎了心,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我们一天比一天好,促使我们一天比一天进步。母爱,更是无私,为了儿女付出一切,但对自己毫不在乎。

自古以来,吟咏母爱的优秀诗歌琳琅满目,比如《诗经·邶风·凯风》、李白的《豫章行》、孟浩然的《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等,但是,情感最为真挚深情、最为打动人心和最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孟郊的《游子吟》。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鱼米之乡——溧阳县境内,在多位船工以及樯橹和纤绳的共同作用下,一艘半新不旧的客船在密如蛛网的河道里穿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坐在船舱中,有时站起来拉开窗帘看河岸的风景,有时坐在椅子上和旁人聊天。有个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从穿着上看是一个不太大的官员,尽管风尘仆仆、一脸疲惫,但他几乎不趁离开过这位老人,时而嘘寒问暖,时而从外面送来茶水或点心。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中唐诗人孟郊。

孟郊祖上世代居住洛阳(今河南洛阳),孟郊也出生在那里。因家中清贫,孟郊少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三十至四十岁间,由于藩镇之变,在兵荒马乱中惨淡度日;四十岁后,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奉母命第三次应试,中进士;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经过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生活待遇终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孟郊把公事安顿好后,立即启程回老家,奔波数千里,几经辗转,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过日子。

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船靠岸后,一辆小车载着母子俩及其行李,来到住所。

夜,已经很深了。孟郊伺候母亲睡好后,缓缓退出母亲住的小屋,来到自己的书房兼卧室。一支蜡烛,正在燃烧,微弱的光,让整个小屋生色许多。此时,有多少往事,不断浮现在孟郊的眼前;他的心中,也感慨万千。孟郊不禁来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了《游子吟》这首传颂千古的佳作。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两个词组,把“线”“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物”与“慈母”“游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母亲年事已高,儿子依旧一事无成;儿子即将外出,母亲还在默默地为儿子操劳。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毕竟还是孩子,作为母亲,就该给孩子做事。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亲的心思,儿子也非常明白,只是在口里无法说出来。可是,儿子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诗人内疚、心酸而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在“游子”二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接着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传神地表达出母亲的动作和意态,从而深化母子间的骨肉之情。诗人把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密密”两字,不但写出了母亲干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而且寄托出母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恐”和“迟迟”,写出了母亲希望儿子外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早日回来。

前四句,对仗工稳而看不出任何雕饰,语言朴素却又亲切感人。一位慈祥而年迈的母亲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把前四句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儿女好像微弱的小草,而母爱犹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纯洁无私又浩无涯际的母爱。诗人通过悬绝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的双重修辞方式,从内心抒发出赤子对母亲的炽烈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