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水月,邀君共赏
(2022-04-02 13:59:16)
无边水月 邀君共赏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一位诗人不顾舟车劳顿之苦来到洞庭湖畔,欣赏着这里的湖光山色。这位诗人,名叫刘禹锡。
刘禹锡为古代诗坛名家,他的大部分诗作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境界雄阔,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望洞庭》就是其中的一首重要诗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句写浩渺的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互相辉映,天地间一片空明澄澈、辽远深夐。描写生动贴切,让人仿佛生活在充满安宁祥和、晶莹剔透的世界里。
第二句写洞庭湖一望无际、波平如镜,在月光下呈现着一种静谧安宁、温馨朦胧的美。“镜未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贴切传神地写出了远望湖中隐约不清的景物,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的情形。
第三、四句描写了皓月清辉之下,洞庭山(湖里的小岛,为洞庭湖名的由来。今名君山)更加青翠,洞庭水更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千里洞庭湖,好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洞庭山,如同银盘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让人格外怜爱。在诗人笔下,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让人陶醉在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里。
这首诗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境界宏大,视角独特
描写洞庭湖的诗,不胜枚举。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他们各自的笔触,把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摹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从而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同样,这首《望洞庭》,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宁静祥和的洞庭水以及绰约多姿的洞庭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的朦胧美,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图。
第二,想象丰富,白描如画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用女性的服饰和首饰作比喻,把桂林山水的特点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李白《游洞庭五首(其二)》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八百里洞庭想象成一位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的主人,而这位主人十分慷慨好客,不妨向他借钱或者借物来买酒。刘禹锡这首《望洞庭》,先写近景,把水波不兴的湖面比喻为一面铜镜,就足以让人惊叹,接着又写远景,将整个洞庭湖和洞庭山分别比作银盘和青螺,形神俱佳,色彩鲜明。刘禹锡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艺术力,把洞庭湖美丽的风光,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第三,蕴藉含蓄,意在言外
唐代诗人的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刘禹锡的《望洞庭》也不例外,整首诗对月下洞庭湖的水光山色作了形象地描绘,没有一句抒情的句子,也没有一个人物出现,但是通过诗句的“相和”“遥望”等词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就在月光照耀下的洞庭湖边凝望、沉思。洞庭山的秀美多姿,让他的才情喷薄而出;洞庭水的浩瀚明净,让他的胸怀更为开阔。字里行间,无一不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望洞庭》这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不仅是刘禹锡漫长人生中极为短暂的一次行脚的生动记录,也是他在洞庭湖畔领略自然风光和达到更高境界的见证者。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千年前的洞庭风光,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跨越千古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