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辉瑞、雅培之后,又一家外资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也卷入商业贿赂丑闻。日前,长沙警方在官方微博上披露,GSK中国有关高管因涉嫌经济犯罪目前正在接受长沙警方调查。
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国药企之一,GSK目前在华拥有逾5000名员工,中国市场日益成为GSK全球战略重要环节。然而与绝大多数中资药企类似,拥有全球战略和国际视野的GSK同样不能免俗,未能绕开长期困扰国内医药界的灰色地带。
其实,近年来GSK绝非是在华涉贿的首家跨国企业,2011年6月及2012年1月,雅培被曝在中国行贿。2012年8月,辉瑞因所谓“不正当支付”向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缴纳逾6000万美元的罚金,按照业内的解读,此处的“不正当支付”是指辉瑞涉嫌在亚、欧等地区行贿,其中就包括中国。
纵观外资巨头药企在华发展史,始终有两条主线,其一是不断扩大在华并购规模和并购区域,逐步将中国变成备选的生产或研发基地。例如,礼来制药已在中国成立了外包式研发中心。另一条主线则是通过各种手段蚕食国内医药市场份额,这就不可避免会触及“以药养医”的生态体系。
对于习惯了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国内药企而言,回扣已是常态,如众多上市药企在年报中披露的业务费、招待费等语焉不详的费用最能说明问题。
商业贿赂的横行也倒逼卫计委、食药总局及各地药监部门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防治,如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扼杀回扣等灰色现象。而对于外资药企而言,能否适应前述生态链似乎成为了蚕食中国市场的试金石。
于是,外资药企似乎执行着两套标准,在监管较严的地方例如海外则奉公守法,在容易钻监管漏洞的地方则频使小动作。
对于外资药企塞回扣现象,国内舆论往往一边倒,此番处于风口浪尖的GSK同样如此。
国内舆论认为,GSK研发能力突出,药品专利较多,渠道资源遍及全球,动用不正常手段拓展中国市场得不偿失,会极大地影响其国际形象。
然而,在一番名与利的较量中,以GSK为代表的药企还是选择了利,或者说即便GSK在中国主观上并未计划动用商业贿赂,但无法保证所有参与销售的人员(包括高管、医药代表等)均恪守该准则。
不过长沙警方的行动表明,不管是主动贿赂还是被动贿赂,均涉嫌犯罪。
GSK此次事件,再次引出至今都未获得圆满解答的问题,即外资药企在华屡陷贿赂风波到底是外资药企自身的问题,还是中国医药商业环境造成的?
如果说在国内药企普遍采取潜规则的背景下,GSK等外资药企只能顺势而为的话,那么国内医药环境显然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随着长沙警方的逐步侦查,GSK高管涉嫌经济犯罪等问题会陆续得到解答。而关于外资药企行贿的根源则是医药界亟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原文载于《证券时报》2013年7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