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是推上去的,机会是吓出来的

标签:
财经沪市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上证综指杂谈 |
风险多产生于股市悖论——高买低卖
什么是风险?
对于股票投资而言,按照多数人的理解,风险就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此,笔者并不深究“风险”的确切释义,事实上,对于风险的准确描述,国际上尚未有明确定论。
以股票投资为代表的多头策略告诉我们,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低买高卖”,从这个意义上考虑,作为金融市场基础产品的股票和菜市场的果蔬并未有太大的区别。然而,投资者经常陷入“高买低卖”的困境,在第三方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旦身处于股市,这样的梦魇便时常出现。
而一旦被噩梦惊扰,痛苦便源源不断。“高买”往往不会让股价创新高,因而,“高买”所产生的结果多半就是积极的止损和消极的持仓,对于前者,虽然控制了损失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但毕竟是受损状态(注:笔者在此并非攻讦止损策略,相反,笔者极力提倡短线止损);对于后者,投资者会眼睁睁的看着股价以阴跌或急跌的态势下行,最终演变成深度套牢,悲剧从这里开始上演,因为此时此刻,投资者的目的已经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投资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套!
http://s2/middle/70ed5d8eg971cd44ceab1&690
http://s5/middle/70ed5d8eg971cd9811704&690
笔者浓墨渲染,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无非是想告诉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判断,每个投资者都有各自的视角,都有各自的出发点,至于对还是错,只能由市场来判断。或者说,对于股市的任何一个时刻,总有判断正确的投资者,也总有判断错误的投资者,而后者往往发出哀怨的悲鸣,难道是股市之过?
创业板,风险之原罪?替罪之羔羊?
自2009年10月30日以来,关于创业板的讨论就源源不断,换言之,创业板自降生以来就没安稳过,市场纷纷涌现出创业板讨伐军团,各主流媒体纷纷发布讨贼檄文,一时间,“汉贼不两立”的论调充斥市场。
创业板平均股价、平均市盈率与相关板块的比较(以12月7日数据编制)
|
创业板 |
沪A |
深A |
沪深300 |
平均股价 |
43.09 |
7.91 |
17.99 |
8.00 |
平均市盈率 |
80.45 |
34.46 |
102.01 |
19.74 |
创业板,究竟得罪谁了?
基于求财的心理,在股指上扬的时候,市场虽然不安,但是多半投资者还是希望该过程能维持下去;而在股指下行的时候,投资者受不了了,尤其是被套的投资者,非常乐意加入讨伐股市的行列。例如所谓的“11.12”行情,众多投资者纷纷跳出来对引发股市暴跌的利空因素横加指责,而创业板被无情的扣上“高估值高风险”的帽子。
高估值是市场赋予的,高风险是市场造就的,现在,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投资者不惜对创业板口诛笔伐,创业板,冤不?笔者认为,一级市场的运作确实让部分创业板个股自登陆深交所伊始就具备高股价高市盈率的潜在风险,但是更多的是,二级市场的追捧让创业板个股被迫戴上“高估值高风险”的帽子。正是因为投资者对创业板寄予厚望,才不断用资金“喂养”创业板,如今,创业板戴着高高的风险警示帽,俨然就是烫手的山芋,每天遭受市场的无情指责,情何以堪?
高估值与高风险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不敢妄加断言。
创业板之所以被冠之以“高估值”,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板市盈率偏高,具体而言,创业板平均市盈率相对于沪市A股偏高,目前,沪A平均市盈率为34.46,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是该数值的2.33倍,不排除有很多人根据此项数据得出创业板风险较高结论的情况。众所周知,市盈率(P/E)可反映出股票的持股成本和成本回收期,也可反映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预期。对于不成熟的新兴市场,非理性的股票投资往往透支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未来预期,故创业板的动态市盈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幅增加,假如简单的依据市盈率对创业板扣帽子未免有失公允。
于是,有人跳出来了,引入PEG概念,所谓PEG,就是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其计算公式为:PEG=PE/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率。其实,PEG只不过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选股模型,无非是在市盈率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成长性的因素。但是创业板公司毕竟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创业板公司大多具有规模小、短期业绩不够突出等特点,未来3至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否有效测算,笔者在此存疑。
综上所述,创业板的高风险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市场强加的,是被人为推上去的,一旦遇上股指暴跌就归咎于创业板、中小板等显然失之偏颇。
调整不止,何时方休?
若股指节节攀升,机会自然很多;若股指一路下挫,投资者可能会破罐子破摔,消极待战。只是,当前股指处于横盘状态,可怕的调整!
按照笔者对于牛市的理解,只要每个交易日至少有半数的个股上涨,市场就值得投资者参与。然而可悲的是,市场经常出现二八格局,即20%左右的权重股上涨,80%左右的中小盘股下跌,最终大盘上涨,这样的行情对于投资者而言极不乐观,12月16日,市场就上演了此类行情。
既然市场强行把创业板等板块的风险推高了,那么一旦市场缺乏兴奋剂(利好消息)的刺激,或者说,管理层在政策收紧时不小心捅了市场一刀,市场的肥皂泡便不能继续吹了,能维持当前的局面已经不错了。市场裹足不前与其说是为了吓唬投资者,倒不如说市场是在无奈的玩跷跷板游戏。
有人说,市场把投资者吓坏了,可是笔者认为,投资者不会被吓跑。投资者是很脆弱的,但同时,投资者也是很坚强的。市场盘整不休必然要吓走一批心理防御能力欠佳的投资者,但与此同时,机会其实也就产生了,筹码在投资者之间流转,坚强的投资者可以在恐慌盘抛售造成的低位吸货,进行超短线波段操作,并非不能获利。
因此,笔者将市场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机会是跌出来的”略作改动,成为“机会是吓出来的”。市场本身很残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