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产业到产品

(2010-12-10 13:48:31)
标签:

房产

中国

游资

社会成本

房价

杂谈

古来三十而立,成家必立业,或入仕,或农耕,或经商。所谓立业,必先置业,房产作为生活的根基,不可或缺。人们以房产为中心,在社会中扮演众多角色,又以房产为源起,创造人生的制高点。

农耕社会中,世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阶层,都离不开房产,只是,贵为九五的帝王卧居深宫,而命不如蝼蚁的贫民蛰居寒舍而已。在某种程度上,房产即家,家即为房产,或者说,房产因为有亲人而成为家,而家要以房产来维系。时至今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房产同样是生活赖以延续的基础,没有房产,人们将难以安身立命,没有房产,家也将零散不堪。房产将芸芸众生组建成众多的小家,房产带来的是稳定和舒心,家因为有房产的存在而更加温馨。

因为有人类,又因为人类永远都有需求,所谓欲壑难填,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幻想和欲望,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渐腾飞,经济可以改变那些难以改变的东西。当货币附加到了房产的时候,房产就不再是房产,而是产品。

房产不再是简简单单只可供居住的实体,房产的效用被放大,其价值更为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房产尚可被称道,只不过,假如房产畸形化发展,那就大不一样。部分房产的使用价值已经完全扭曲,房产的原始作用已然丧失,当房产不再是房产,房产只是城市的摆设的时候,不知道是喜是忧。

有这么一种比较聪明的人,他们能够嗅到房产背后隐藏的钞票的味道,他们擅长空手套白狼,他们可以轻松的套取银行信贷,来经营“炒房”的高盈利买卖。房产,也是可以用来炒作的。资金迅速流向房市,房价像被坐庄的股价,直线上升,不同的是,股价会因为庄家或主力资金的撤出而下挫,最终导致散户被套,而房价的蹿升就如同登临泰山,只会步步为营岂会败走而归?股票被重仓操纵,如果散户能适时减仓,及时平仓,尚可盈利,只不过,建仓与平仓的时机实难把握,稍有疏忽,难逃被套的结局。而对于房产投机,面对单向走势的房价,什么时候都是机会。游资发现,原来盈利是如此的简单,连房子都可以用来投资,而且利润相当可观,既然如此,时间就是金钱,早一步投资,早一步盈利。

中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用深交所创始人之一的禹国刚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学到了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表面,而没有触及灵魂。深交所创立之初,即采用国际先进的“四化”——交易无大堂化、交易电脑化、通讯卫星化、交收无纸化,但是,深交所的交易制度及相关软设施远不及欧美及香港的证券交易所,尤其是监管方面。上交所、深交所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余年,经历了诸多风雨,也有很多心酸的血泪。目前,包括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产品在内(股票、债券、基金、权证),以及其它的一些产品(银行类产品、保险类产品、债券等),我国的投资工具确实相对较少,而且,市场投资环境、投资者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房产的高投机性和高利润性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大量游资。游资的持有人并不关心房产可供居住或商用的天然属性,更不关心房价的非理性走高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成本,他们只在乎成本收益比,在利润面前,游资不可能不动心。

如果说游资只是闲散的社会资金,或者说游资只是错位的投资资金,那么,游资炒房带来的可能只是社会成本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游资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称之为游资的资金,比如说普通民众所掌握的资金。普通民众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置业的,面对高昂的房价,置业是比较困难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首付款、银行按揭等等都是现实问题,但如果这些人确实按照正常流程置业,带来的只不过是未来生活的压力,未来将有一个明确的现金净流出。不知道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悖弃了传统的流程,他们改变初衷,选择炒房而不是置业,如果说置业是看到了房产的天然属性的话,那么炒房就是专注于房产的金融属性。虽然置业和炒房有很多共通点,然而,业主或投资人的计划及操作模式完全不同。因为选择了炒房,所以,人们以各种方式融资,然后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房价指数上面,此时,他们的念头与置业者完全不同,他们希望房价继续攀升,而置业者希望房价稳步回调。置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炒房是为了更好的致富,然而,致富最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置业要求人们理性,理性的选择物业,其实如果房价持续上升,业主们也同样会受益;炒房导致人们疯狂,选择那些升值空间更大的物业,问题是,升值空间大的物业并不一定适合炒房者居住,换言之,如果政府强力调控,房价迅速回调,炒房者将面临不单单是价格下挫的成本,还将承担因物业不适合居住的额外成本。

房产从产业变为产品,很难说是进步抑或落后,但是,如果普通老百姓将房产视为产品,带来的绝不是普通的社会成本问题。所谓人心不古,不古的又何止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