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文化自费出书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百万人气口碑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主理人,艺术家、策展人郑轶十年累积诚意之作!“近似于透明的深蓝”被网友誉为“值得阅读的宝藏公众号”。篇篇口碑爆棚,创下多篇10万
的记录。
清明上河图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郑轶融会贯通,画以载道,带你读懂古画背后的中国文明底色与士大夫精神。再现那些古人曾经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理想和美的规则。
一本给所有人的古代美学通识。《入世的巅峰》汇聚艺术、文化、美学、文学、音乐等多维度,立足于“体验”,用一趟沉浸式的感官旅程,创意解说这幅值得每个人一读再读的“中国文明地图”。
古画版《美的历程》。用一幅画,诠释文明与江湖、人与气象、美与精神。致文明的高处,致市井的忧伤,致敬文人的两鬓风霜。
如果文人画的山水青绿,是对庄子《逍遥游》的唱和;那么《清明上河图》,就是对儒家之道的诗意注解。
90余幅《清明上河图》细节图,32个分镜超详细解读,拥抱专属我们的文明画卷。
超豪华装帧,全彩四色印刷。大海报式翻折书衣设计,完美再现艺术画卷背后的中国人风骨。
内容简介
一幅古画历经千年,跨越无数坎坷,却奇迹般被保留了下来。
作者从历史、艺术、儒学、音乐等角度,引领我们重新踏上张择端的人生之路,找寻彼时张择端眼中的东京汴梁,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隔空对谈”。
作者以独有的导览式讲解,引领我们深入画中,吸引读者赏析浑厚大气的长卷风景,解读画卷中的深刻隐喻,娓娓道尽一条河流在历史中的故事,以及画卷背后独特的美学和中华文明史,把最精彩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作者简介
郑轶
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主理人。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艺术。
策展作品包括
“每当星辰变幻时”“有情众生”“酒神精神的复兴”,与“诗歌岛”合作的巡展“一切都是诗的”等。所策展览获得亚洲设计论坛ADM“最佳潮流风尚大奖”,英国路透社评论“2019最值得期待的展览”等。主持首届中国人?智能与当代艺术论坛,受邀担任国内外多种机构的艺术主题讲座嘉宾以及剧场艺术脱口秀嘉宾。作为艺术家,曾受邀参加德国明斯特戏剧节、杜塞尔多夫国际舞蹈双年展、大理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及国内外诸多艺术中心的演出。
目 录
目录
011 踏上旅途
021 人间入世
033 十里路口
041 平民北宋
051 汴河登场
057 文明的证据
065 看不见的江湖
077 危机来袭
083 险象环生
095 高峰体验
113 留白时分
123 境随心转
129 汴京市井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序言
上古夏商周在礼崩乐坏中凋零。从春秋战国的混乱之中,秦脱颖而出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有如一个崭新的轮回拉开序幕。短短十几年,却足够演绎一部交响乐振聋发聩的前奏,如同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响亮的啼哭。
我们在汉代的慷慨豪迈里,看到了少年狂放不羁的青春里那些按捺不住的朝气蓬勃与血性野心;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风雨里,看到了一个人走在寻找自我途中的混乱迷惘与内心的撕裂挣扎,时而不羁轻狂,时而困惑消沉。在不断的对峙与融合之中蜕变,大唐就像一路走到了春风得意的壮年,意气风发,潇洒落拓,桀骜不驯,充满了直抒胸臆的自信与骄傲,也充满了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胸襟。
经过“安史之乱”,偃旗息鼓的晚唐以及之后的五代十国,就像被命运之锤狠狠挫败了锐气之后的落魄离散。于是,随着“黄袍加身”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北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仿佛一个人用平静的步调迈入了沉着稳重且又收敛克制的中年。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第一章 美的精神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在北宋徽宗年间。作者张择端是翰林画院的画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宫廷画师。
在那个摄影尚未诞生的年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宫廷画师有很大一部分的职责就是记录宫廷生活——就像日文里将“摄影”称为“写真”那样——用图像语言去书写“真实”的画面。
宫廷画师的题材因此十分有限,很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事实上充当着人肉照相机的角色。
“艺术”在成为我们今天关于“艺术”的定义以前,它的功能性价值要远远超过艺术价值。在西方语境里,我们所说的“艺术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一厢情愿。它们更多的是一部用感官语言所记录的信仰史、人类学活动史、科技史、社会风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以及工艺美术史。在这个阶段,“艺术”本身不是研究的主体,而是书写历史的技法。
今天的世界已经全面地进入“文字文明”,然而在此之前,文盲占据了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图像更像是一种向大众讲故事、传播信息以及布道的语法。
就像西方古典的绘画有着十分明显的写实主义倾向,与其说其是“艺术”,不如说其是“卓越的工匠作品”——当然每个时代也存在不少真正的艺术大师,这里只是一种概述。
这种情况一直到他们被摄影术解放出来,终于能够放飞自己去“画我所感”,描绘个体的精神世界。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被禁锢上千年的想象力以泉涌之势喷薄而出,标志着“现代艺术”诞生了。
“现代艺术”某种意义上是西方语境下“艺术”诞生的起点,它和之前工匠时代艺术的区别是:前者是用来“欣赏”的,而后者是用来“阅读”的。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提出了两个概念:“信息点”(studium)与“刺点”(punctum)。一张新闻照片需要包含信息点,它是用来阅读的;而一张被称为大师的作品里却拥有某种刺痛神经、打动心扉的张力,就是所谓的“刺点”,能将人带入画面之外的精神境界。
西班牙语里有一个无法翻译的词语叫“duende”,形容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那种打动人心的神秘力量。也许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与一件伟大的作品相遇,内心会通过一股暖流,身体颤抖,寒毛竖立,涌动一种几乎令人眼眶潮湿的感动。你莫可名状的状态是作品之中什么东西瞬间刺痛了你。
我们今天所定义的用以欣赏的“艺术”,是能够用这种带有“刺点”的情绪能量,将观众从红尘泥泞之中抽离出来抬头仰望星空的。
这种不断升华的参差维度,在“dimension”这个弦理论的术语被广泛应用之前,我们的古人称之为“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对“境界”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是他认为成就学问的必经之路,然而境界却是无穷无尽的,一重之上又是一重,正如学无止境。
所以,当西方的艺术史学家从这个视角去欣赏来自古老东方的艺术时,站在范宽的作品前,他们震惊了,发出了“中国古代艺术领先世界一千年”的感叹。原来西方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领悟到的东西,已经一早溶解在东方艺术基因里。
我们的古人,早已放弃了对形式的执着,所谓“色即是空”,他们从“形而下”的世界出走,转头去描述一个“形而上”的维度。“形态”不再是他们的追求,而是寥寥几笔去勾勒一种莫可名状的“神态”——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灵魂”的那种抽象存在。肉身易腐,而灵魂不朽,他们仅仅只是将物质的存在当作一种承载精神能量的载体,一种“法身”,因此可以抵达一种破除时间维度的隽永。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http://www.jwtxbooks.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前一篇:陌生人
后一篇: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