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枢纽:3000年的中国

(2023-04-19 09:38:15)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文化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枢纽:3000年的中国

编辑推荐
1.历史学家施展经典之作,畅销40万册,突破常见理解中国历史的角度,展示囊括三千年、纵横九千里的历史变局,助你全面打开视野,重新理解中国。
2.后疫情时代,面对敏感的国际关系与疾变的现实世界,中国将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自处?一本书,带你理解过去、思考未来、定位自我。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做序推荐,著名学者许纪霖、著名学者刘擎、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著名学者梁文道、“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强烈推荐。刘擎评价此书讨论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并不是丧失了“中国性”,反而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盛赞此书,并称阅读这本书为“这一年zui大的一次认知升级”。
4.作者8年砥砺磨一剑。新版新序,增补全新章节,近4万字,解读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展开未来的可能性,极富前瞻性与想象力。
5.新增订精装本,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中国与西方
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成长以及其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获得了全新模式的深入讨论,作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开启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思考。

作者简介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在知识平台得到APP开设的3门课程“中国史纲50讲”“国际政治学40讲”及“中国制造报告20讲”,目前累计超过35万人次学习。

目  录
绪论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001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002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005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009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014
五、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020
六、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026
七、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029
贰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030
一、从欲望到信仰 030
二、制度的演化 033
上 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再版序
历史哲学写作在今天如何成为可能
拙著《枢纽》初版已逾五年。该书面市后,引发了不少争议。从一个角度来说,这实现了最初的写作意图,该书本就是要突破既有问题域,呼吁人们进入范式反思,重新定义问题,这种努力引起争议,毫不意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并未实现写作意图,因为争议虽多,进入到范式反思层面的探讨却比我期待的少很多。
另一方面,该书问世后不久,世界仿佛按了加速键,进入迅猛的变迁节奏,各种冲突连绵不断愈演愈烈,短短几年时间,很多领域已经面目全非。由于《枢纽》的下篇有较多关于现实的论述,已然面目大变的世界,对书中的相关论述也提出挑战。
我已在再版的末尾增补了一章,将这几年的新思考整合总结了一下。在这篇再版序言中,我想就本书的写作意图再做个简单阐述。实际上,范式反思与现实的疾变,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下面先从现实的疾变谈起。
一、现实的疾变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的尝试。
——刘吉
作者以汤因比式的历史哲学视野,考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中的中国大历史。如此之大手笔、大气象、大格局,为当今中国学界所罕见。在碎片化研究的时代,本书不啻为令人精神一振的难
得力作。
——许纪霖
施展这部著作的雄心是试图为应对精神内战的困境探索一种出路……施展重述中国的论题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反转性论述:中国走向现代世界并不是丧失了“中国性”,反而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同时,现代世界的普遍性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而是依赖于对各国历史实践经验汇聚的理论阐释。
——刘擎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http://www.jwtxbooks.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