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自身的外人

(2022-11-18 10:58:43)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我们自身的外人


编辑推荐
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理论随笔

克里斯蒂娃论述自己“外人”身份的唯一专著

了解克里斯蒂娃有关“他者”或“外人”的哲学与政治思考的必备读物

克里斯蒂娃最“平易近人”的思想文本

 

24岁留学法国的克里斯蒂娃在异乡生活的经历、她的外人身份,最终促使她在1980年代将移民潮产生的日益尖锐的“外人问题”纳入自己的思考。

如今,人口在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的流动愈加频繁,催生出一群群“外人”:我们该如何审视成为外人的自己?又该如何接纳作为外人的他人?

这本回响30余年的著作,对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亦可带来弥足珍贵的定见与启发。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理论随笔,作者从自己作为旅居法国的外国人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出发,由外国人在法国的历史引入,从而引申出对身份问题的探讨。“外人”和“自我中的陌生性”是贯穿本书的两个重要概念。作者不仅展现了在古希腊悲剧、《圣经》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20世纪的文学中的外人形象,还探讨了历史上外人的法律地位,更有力地论证了我们对自我的彻底审视,这一审视始于认识到外人身上最令我们恐惧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不想在自己身上承认的品质:我们自身彻底的陌生性。克里斯蒂娃断言,只有承认“外人就在我们自身之中”,我们才能开始公平地对待他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年生),保加利亚裔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精神分析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小说家,现为巴黎狄德罗大学荣退教授。克里斯蒂娃为后结构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互文性理论与贱斥理论,学术成就卓著,享誉全球学界,屡获人文社科重要奖项与荣誉称号,如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7)、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会员(1998)、挪威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德国汉娜·阿伦特奖(2006)、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司令勋位(2015)与大军官勋位(2021)等。其著作有《符号学》《诗性语言的革命》《恐怖的权力》《语言,这个未知的世界》《中国妇女》等四十余种。

译者简介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我们自身的外人

献给外人的托卡塔与赋格

希腊人:在蛮人、迁客与乞援者之间

天选之民:选择陌生

圣保罗与圣奥古斯丁:流亡的良药与朝圣

凭什么权利算您作外人?

这场“形形色色”的文艺复兴

启蒙与外人

普遍性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陌生性吗?

实践上……

在线试读
精彩选摘
译者序
谈起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中国读者或许熟悉这样一则逸事。1965年,24岁的她获得“戴高乐”奖学金,作为通晓法语的保加利亚学生赴法攻读博士学位。圣诞前夜,飞机降落在大雪纷飞的巴黎,她口袋里只有五美元,在机场没人接应,投奔使馆无门,所幸有贵人相助,才不致露宿街头。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峥嵘岁月,后被克里斯蒂娃记叙在自传体小说《武士》里。
2018年,当这段回忆在公众视野中被重新唤起时,克里斯蒂娃已经是蜚声国际的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是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理论与贱斥(abjection)理论的奠基人,是巴黎狄德罗大学的荣退教授。是年三月,保加利亚国家安全局(即该国秘密情报组织,有媒体将其比作 “克格勃”)档案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数百页的档案,称克里斯蒂娃在1970—1973年,以“萨宾娜”之名,受聘为该组织的特工。据称,她在出国之前签下文件,称“如有必要,会为组织效力”。瞬时,西方学界为之震动,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几日后,克里斯蒂娃严正辟谣称,自己从未以任何形式参与谍报活动,档案文件没有一份出自她的笔下,均属该部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捏造而成,诸多内容甚至有悖于她当时的公开立场。七月,克里斯蒂娃于《名利场》杂志撰写长文,自述出国的经历以及此次被诬陷的始末。她写到,自己离开前和当局签下的唯一一份文件,是为了承诺自己不会在巴黎结婚,而她对这份文件也不甚在意。来法第三年,她便与文学家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1936年生)结婚。读了档案之后,她才意识到,许多过去的同事和来访的旧友,都是被派来监视自己的棋子,回头便向当局呈交“罪证”;而几年间,自己和先生写给父母的家书,在寄到之前,无一例外地被警方拆阅。她感叹道:“我早就知道自己在法国永远是外国人。这种陌生性,此后倒也成了我的家乡、我的命运。”
外国人的身份,便如此伴随着,甚至是搅动着克里斯蒂娃的人生。早在 1970 年,阐述互文性理论的《符号学》(Séméiotiké)出版后,导师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便撰文赞赏克里斯蒂娃的理论贡献,标题拟为《外国女子》(L’Étrangère)。日后追忆恩师时,克里斯蒂娃表示,出于法国人对传统的敬仰,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不免有被排斥之感;可法国也有像罗兰·巴特这样的人,欣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希望学生有独立见解,即使这些见解与学界传统大相径庭。因此,她说:“在法国做外国人,比其他任何地方更甚。[可是]在法国做外国人,却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好。”这两句话即出自克里斯蒂娃的《我们自身的外人》(Étrangers à nous-mêmes;下文简称《外人》)一书。该书写于 1988 年,以时而锐利、时而凄楚的文字描摹外国人的境遇,以时而宏大、时而精细的角度梳理外国人的历史,很难说不沾染些许自传色彩。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虚无主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