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无主义

(2022-11-18 10:55:41)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虚无主义



编辑推荐
“虚无主义属于我们今天所呼吸的空气的一部分。”——克罗斯比
«以时代之眼,看透虚无主义本质
《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真探》……当代流行作品中,隐藏着怎样的逃避本质?
算法、社交网络、现代技术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维持一种被赋能的幻觉?
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竟处处都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先要直面虚无,才能找到意义——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空虚”指南!

“虚无主义站在门口了,它来自何方?”——尼采
«以哲人之思,剥出虚无主义脉络
苏格拉底:虚无主义可以通过启蒙来克服。
笛卡尔:虚无主义可以通过自律来克服。
休谟:虚无主义不可能被克服。
康德:虚无主义可以被克服,代价是……
尼采:我们需要虚无主义。
深入哲学传统,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一本小书,亦是一段哲学史。

“如果虚无主义没有杀死我们,它或许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壮。”——诺伦·格尔茨
显示全部信息
内容简介
当某人被贴上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时,通常并不意味着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相信一切都无所谓?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我们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那么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汉娜·阿伦特、让-保罗·萨特,本书选自“麻省理工学院基本知识系列”丛书,围绕公共话题,为大众读者提供专业概述。它追溯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理解。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在与“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无动于衷”的对照下澄清何为“虚无主义”,以及什么是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丛书简介: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作者简介
诺伦·格尔茨(Nolen Gertz)是荷兰特温特大学应用哲学助理教授,特温特大学伦理与技术中心风险、安全与安保特别小组的协调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技术哲学的交叉地带。著有《虚无主义与技术》(2018)和《虚无主义》(2019)等,曾经在英国广播公司全球广播部采访栏目、奥地利公共广播电台和法国《哲学杂志》发表过文章和观点。

译者简介:

张红军,1971年生。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曾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现代哲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译著有《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2016)、《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2017)、《狄奥提玛的孩子们: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德国审美理性主义》(2019)、《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2020)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审美虚无主义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第二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历史?

第三章 虚无主义(不)是什么?

第四章 虚无主义是什么?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第六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未来?

 

词汇表

注 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索 引

前  言
中译本序言
如果允许我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我会选择“虚无主义”这个概念,因为我们仍然身处现代性的时代,而“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精神本质”。
虚无主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在19世纪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在20世纪更是风起云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到了21世纪,虚无主义俨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会有人认为我是危言耸听,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已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为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创新而能够保持生机勃勃,也因此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周期循环。但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进步”是有代价的。其中,最沉重的代价就是虚无主义。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格尔茨的精妙而有说服力的作品有效地解释了虚无主义如何为自我探究和创造力提供动力。

《出版人周刊》

这是对政治和个人哲学中一些紧迫问题的精彩介绍。那些想探索尼采思想、存在主义和后现代性在西方世界中的相互作用的人将会喜欢这本书。

《精选》

在线试读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既然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就“虚无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那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虚无主义在何处”这个问题了。虚无主义不只是对生活本来就有意义的观念的拒绝,还能被视为一种回应焦虑的特定方式,而这种焦虑来自发现生活本来毫无意义的事实。虚无主义者不像悲观主义者那样绝望,不像犬儒主义者那样厌恶一切,不像凡事无所谓者那样超脱。虚无主义者可以是乐观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和富于同情心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目标是幸福,就像童年那样快乐和无忧无虑,就像他们在发现生活缺乏意义前那样快乐和无忧无虑——他们曾认为自己长大后应该能从生活中发现这种意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虚无主义者回应生活的无意义性的方式如果被简化成一组单独事件,就不能被正确理解。一方面,虚无主义就像一种疾病,一种能够在个体之间快速散播、具有传染性的态度。另一方面,虚无主义之所以具有传染性,是因为虚无主义的生活方式是虚无主义者生来就有的且和他人共享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考虑到被一群不计后果的人包围的危险,我们可能会期待社会应该积极加入与虚无主义的斗争。尽管“虚无主义者”作为一个负面标签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但我们发现虚无主义的逻辑得到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支持。但虚无主义的传播可能不只由于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个体间的相互传染,还可能由于那种鼓励虚无主义态度的文化助长了其传染性。本章将要探讨的,正是这种文化影响。在电视上、教室里、工作中和政治事务中都可以发现虚无主义。
家里的虚无主义
既然虚无主义来自摆脱对自由的焦虑的欲望,认为当代通俗文化会拥抱虚无主义便不会令我们惊讶了——如果我们求助于通俗文化是为了娱乐、舒适和消遣,那么通俗文化和虚无主义至少已经共享了减轻压力的目标。但通俗文化值得关注的地方,不是它是否吸引虚无主义者,而是它是否有助于诱导人变得虚无主义。
父母们一直都在担忧通俗文化的败坏性影响,关心诸如看电视是否会让孩子变蠢或玩电子游戏是否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暴力这样的问题。这种关切主要考虑的是通俗文化的内容,而非消费通俗文化的设备。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屏幕前消磨时间已经变得如此平常,以至于我们不再质疑这种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质疑人们在看什么,而没有问过为什么。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