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2022-09-14 10:26:14)
标签:

自费出书

历史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分类: 好书推荐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内容简介
王赓武是享有盛誉的海外华人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其生长于1930年代的南洋,时逢战乱和动荡,不得不在中国、南洋和英国等地辗转求学,加之出身中国江南耕读世家的知识分子父母强烈的乡愁情怀,使作者对华人在海外安身立命、“寻找家园”的归属感这一复杂的命题,有曲折的经历和真切的人生经验;成年后,在横跨三大洲几十年的学术与教育生涯中,他与同时代的史学、汉学界重要学者,几乎都有交往;一生挚爱的太太林娉婷更是他领悟“爱”与“家园”的人生伴侣——由此构成的个人与时代的画卷,经由朴素儒雅的笔墨,展现得波澜壮阔,又发人深思。本书是历史学家王赓武亲笔撰述的唯一的回忆录,其在年近九旬之际,回溯上下求索、“长年半游牧”的一生,回忆录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作者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以及十九岁之前在南洋成长并在南京上大学的重要经历,直至站在“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治学与生活,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作者简介
王赓武,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少年时期在怡保度过。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获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博士学位。历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并于1986-1995年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荣休后长居新加坡。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移民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1963)《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落叶归根到寻觅自我》(2000)等。 2020年,王赓武获颁第四届“唐奖•汉学奖”。
林娉婷(1933–2020),生于上海,在槟城和新加坡长大。曾于新加坡、吉隆坡、堪培拉等多地教授英国语言与文学。工作以外,她全力支持丈夫王赓武的事业,养育了三个孩子,复热心公益,创办香港大学博物馆学会,并曾在香港与新加坡出任多个艺术学会会长。

目  录
上卷 家园何处是
从绿城开启的世界/13
中国的滋味/25
帝国终结,另辟天地/35
小城男孩/67
另一种学习/77
新规则/91
准备回家/101
抵达南京/133
和父母同住的五个月/141
安顿下来读书的日子/149
我的老师/159
向朋友学习/173
重新开始/207



在线试读
小城男孩
离开明德小学之后,父亲担心起我的教育,因此筹设了家教班教朋友的小孩,让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十人左右的小班一周上三次课,上课时间通常是午后向晚时分,父亲在课堂上教我们古文。他非常热衷于教我们欣赏文言文,也希望我们精熟文言文写作。我们都已经学过基本的《三字经》和《千字文》,于是父亲预设我们认识这两个读本里大部分汉字的意思。父亲先专注在中国散文名篇的标准选集《古文观止》之上,从陶渊明的短篇小品教起,像是有名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不久就带领我们进入优美明晰的文章,像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
父亲要我们背诵几篇重要的文章,确保我们不只了解文章逐字的意思,也能掌握逐句的韵律和节奏。接着他交代一项作业,要我们练习写作这种文言散文。我们的家教班同窗共学一年有余,日益进步,继续研读其他散文选集。背诵的功课繁重,尤记得用文言文写散文和书信实在苦不堪言。我觉得散文写作特别煎熬,因为这项交代下来的功课对比我们周遭的生活显得遥远又无关。
父亲自己非常喜欢写毛笔字,他单独鼓励我练书法,带我学习颜体,即颜真卿的风格。当时我认真练习书法,可惜没有持续下去,后来也没有重拾笔砚。我知道自己没能学好书法是父亲遗憾最深的一件事。父亲也希望我能分享他对诗歌的爱好。他先教我《诗经》的几首诗、《楚辞》的名篇,也从《古诗十九首》选取范文。最后,我们读完《唐诗三百首》的精选,很多诗我背起来琅琅上口。奇怪的是,父亲不曾教我创作旧体诗,也从来不曾鼓励我尝试。对他而言,只要我能欣赏中国一流诗人表达情感之广、之深,便已足矣。
多年之后,我常常思考父亲身为坚定的儒家文人,为什么没有带我钻研《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四书里他只教了《大学》和《中庸》,费尽心思让我透彻了解《大学》。至于后代儒家思想的例证则是透过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章间接介绍给我。父亲从来没有直接教过我新儒学思想,他提到张载,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等新儒学思想家时,只说他们是我日后应该学习的哲人。或许父亲认为他们的思想(像他们对《论语》的评注)对我而言过于艰深,无法全面理解,因此不希望新儒学的晦涩难明浇熄我的学习兴趣。或许他想起自己曾经亲身经历的过量经典教育,因此不愿重蹈覆辙。也或许是因为父亲在南京学过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之十分推崇,因此遵从其教导,多给儿子一些空间,让儿子自己去探索学习。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黑暗中归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