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问·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2022-07-28 13:41:29)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文化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大学问·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港台著名学者何冠彪先生代表作,杨念群、冯贤亮一致推荐,《东方历史评论》重点评介;简体中文版首版,“大学问·明清以来文史研究系列”新品。

2.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优秀成果频出,何冠彪教授《生与死》一书则是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开创的学术范式影响了其后的研究,被同类著作频繁引用或借鉴。

3.以小人物折射大历史,整体与个案相结合,重回历史现场。本书不仅对史可法、瞿式耜、刘宗周、黄道周等耳熟能详历史人物的生死抉择作以叙述,也对一些士大夫遗民内心的生死情结加以阐明,通过大量的个案,演绎了明清王朝更替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命运。

4.揭示了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群体的“时代心理”和“社会心理”。面对大顺军进京、清兵入关、薙法令等巨大冲击,究竟该如何抉择:选择生还是死?忠还是孝?早死还是晚死?这些不同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的动机?本书对明末士大夫群体出处仕隐、生死抉择等的生动刻画,堪称一部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心态史。

5.借助丰富史料,读解士人命运。援引大量正史、时人文集记载,无论是史料勾稽,还是士大夫心态的梳理,以及对此心态的论断,皆言之有据。

6.装帧设计考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护封用《柳如是仿古山水册页》、封面用《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与陈寅恪先生的题诗,既典雅古朴,又契合图书主题。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为何居历朝之冠?

    面对大顺军进京、清兵入关,为何有些明季士大夫必须殉国?

    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有哪些?

    “家”与“国”,“忠”与“孝”,生与死,到底要作何抉择?

    是要奴颜婢膝委身新朝,还是轰轰烈烈抗争至死?

    以上这些问题都能在《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本书将穿破历史迷雾,深刻揭示明清之际士大夫在面对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各种立场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

 
内容简介
    为何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为何殉国者和屈身新朝的遗民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生死情结?生死抉择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动机?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全书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诸多心理困境做了细致的辨析和解说,有助于今人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近距离观察当时知识阶层的形态,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状况。

作者简介
    何冠彪,1953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戴名世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明清人物与著述》等专著六种,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在论说上有新议”与“在资料上有发现”,乃何冠彪先生著述之宗旨。

目  录
章导论
节本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殉国观念的源流
第三节明季士大夫面临的抉择

第二章明季士大夫的殉国人数
节官私记载中的明季殉国人数
第二节明季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
第三节明季殉国士大夫与当时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比率

第三章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
节明季士大夫对殉国观念的认同
第二节明季士大夫殉身的对象
第三节明季士大夫热心殉国的原因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导 论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明季士大夫的殉国情况及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殉国者的意见和评价。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对“明季”“明清之际”“士大夫”“殉国”等词稍做解释,以确定本书的研究范围。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中国历史凡遇鼎革,总有人会以身殉国,其中尤以宋元之际、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段的士人行为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恰逢非华夏族群入继大统,而不只是汉人王朝内部的改朝换代。由旧朝遗民被迫易服换装为异族新朝臣子,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做出各类反抗举动。明季殉国者之数量为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颇值得体味深研。
何冠彪先生此著揭示出,明季士大夫遭遇大顺军进京和满人入关前后两波冲击,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殉国”与“殉君”虽常视为同义,却同时增添了夷夏大防思想的制约。层层压力反复叠加,掀起超乎寻常的情感震荡。以至于持续造成了“忠”与“孝”,“经”与“权”,苟活践行仁义还是誓死报答君恩之间的内在紧张。偷生于新朝的遗民面对殉死旧朝的忠烈,更是时时遭遇“殉节”与“守节”孰难孰易等人生难题的拷问。此书对明季士大夫的诸多心理困境均有细致的辨析解说,有助于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人都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诚如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明季殉国士大夫而言,历来皆笼统地称其为“死节”或“殉节”。本书认为有必要区分两种类型的殉国者——积极进取型和消极退缩型。前者可以黄道周这样的“硬汉”为代表,后者以刘宗周为代表。积极进取型殉国者身上那种不怕千回百折,坚持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们不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编者按

两种类型的殉国者

明翰林院庶吉士吴尔埙(?—1645)撰有《死臣传》一书,记有明一代死节之臣。书中指出“诸死者,或假手于人,或愤激自裁,或骂贼毕命”。换言之,书中的“死者”不外是自杀和被杀两类。如再严格划分则是消极地自杀与积极地反抗以后而死(包括自杀或被杀)两类。单就明清之际来说,这两类可套用前引孙奇逢的分类加以解释,即前者是“毕命一朝”,后者是“抗凶锋于国势既去之后”而死(详第七章第三节之五)。可是,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大都没有区分这两类殉国行为,而是把它们笼统地称为“死节”或“殉节”。后来,弘历敕编的《胜朝殉节诸臣录》,虽然是记录明季殉国者完备的著作,但仍没有将两类型的殉国者分辨出来。如乾隆四十年(1775)十一月初十日论说:
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虽然弘历称刘宗周与黄道周为“一代完人”,但他们其实属于上述两类不同的殉国者——刘宗周是消极退缩的殉国者,而黄道周是积极进取的殉国者。消极退缩的殉国者在朝廷覆亡后随即自杀,又或者是稍作观望或抵抗之后,感到形势不妙而自杀。积极进取的殉国者则不顾环境如何恶劣,抗争到后一刻,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下才自杀,或被敌人捕捉后不屈而自杀或被杀。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