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虚时代

(2022-03-18 15:58:43)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空虚时代
编辑推荐
  当今重要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吉尔·利波维茨基思想论集。

  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和《娱乐至死》《乌合之众》一样引发深刻反思的“奇书”。

  舆论狂欢,爆款跟风,沉迷“奶头乐”……是自由个性的张扬,抑或是虚无心理的宣泄?透过随处可见的狂热行为,剖析现代人集体焦虑、普遍孤独的成因。

  社会认同遭到侵蚀、价值观冲突不断加剧。迷茫不安的我们如何寻回生存的勇气、确立生活的意义?

  传统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消解,站在历史新阶段的人类,该怎样回答“大历史”“大问题”?

  在喧嚣时代里做一个清醒者,在复杂世界里做一个明白人。

内容简介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欲望机器”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终将去往何方”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诸整体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重建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
  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不仅是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能为每个想要看清世界、逃离空虚的现代人带来智识的启发、心灵的洗礼。
  精彩观点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国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1944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现在格勒诺布尔担任哲学教授,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20世纪后期至今的现代社会。他以“个人主义”为脉络,探讨了现代性、全球化、消费主义、现代文化、市场、女权主义、时尚和媒体等问题。主要著作有《空虚时代》《轻文明》《责任的落寞》《永恒的奢侈》《第三种女性》等。

  译者简介

  倪复生

  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副教授。译作有《责任的落寞》《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等。

 

目  录
  前言
  第y章 无休止的诱惑
  可定制的诱惑
  政治低调的魅力
  性诱惑
  第二章 纯粹的冷漠
  大众的背弃
  麻木的新面孔
  实用的冷漠
  “沉醉不醒”
  第三章 自恋或空虚策略
  度身而为的自恋
  幽灵与心理
  千锤百炼的肉体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基本上现代社会问题的原因,都能在该书中找到答案。无论你感到空虚也好,孤独也好,无论你张扬个性也好,无论你对世间万物抱着宽容之心也好,无论你冷漠也好;自杀、独身主义、现代艺术的难解……也许都源于已经根深蒂固的自恋主义思考方式。
  ——豆瓣读者 明音塔罗占卜
  对当代病症全面、平实的解析。
  ——豆瓣读者 铁皮鼓
  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豆瓣读者 买驴子
  对于个人来说,是当头一棒;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整体的批判。
  ——豆瓣读者 光子螺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前言
  《空虚时代》这本书将一些研究成果集中在一起,旨在从不同层面来讨论一个普遍现象:在大消费时代,个人、社会、道德的变迁,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新型的社会化、个性化与17、18世纪是截然不同的。本书力求揭示这种历史演变的历程并证实如下的观点:消费品、影视资料、新闻以及相关的享乐主义、包容主义和心理主义等价值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式的行为约束机制,一种无与伦比的诱人的生活方式,一种角色、信仰与私生活的系统位移—由此形成了西方个人主义历史的新阶段。我们生活在第二次个人主义革命的年代:私有化在扩大,社会认同受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受到排斥,个性特征越发多变。总之,只有当上述个人及日常生活层面的革命完成后,我们的时代才能放弃革命末日论。
  民主社会处在进化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按照新的逻辑被不断地重塑着,我们称这个逻辑为“个性化进程”。沿着这个逻辑,我们便更容易去理解民主社会了,本书的分析也是以此为中心而逐步展开的。但个性化进程在重塑社会的时候,不同社会阶层被重构的程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鉴于我们的社会采用的是多元的、特有的架构标准,因此力图三言两语便将整个社会说清楚的理论必然是有局限性的。本书之所以拥护单一的方案,是因为我们并非依据实时的观察,而是基于历史来绘制曲线,并从中总结出关于制度、生活方式、追求以及个性化的趋势线。从横向对比和纵观历史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考察个性化进程,为我们明确了前进的道路、发展的新方向以及社会制约和组织架构的类型,使我们摆脱了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的“纪律、革命、契约”的模式。个性化进程已经走过民主—纪律、普遍主义—清戒主义、意识形态—强制约束等矛盾并存的现代社会初级阶段,但鲜有人将个性化进程的发展看作是资本主义培育商品的一种战略,因为其中有着人性化的一面。 在兼并另一个完整的体系时,即便原有体系的确非常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以及剩余价值的提高,但要想保留它的部分工具性质的功能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得出另外一种假设:这是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学上的全面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它类似于卡斯托利亚迪斯(Castoriadis)所谓的“假想的中心意义”,即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组织架构与意识、价值观与行为的协同组合。只有艺术界和心理分析界提前几十年预料到了它的出现,而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