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会有人发问道:“难道不分红的公司就没有投资价值了吗,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我看挺有价值的,不是吗?”,可惜没有人提问,看来我们的投资者不喜欢思考,宁愿死也不愿思考是当下的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中国的哲学家比较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投资公司除了利润分成这一块收益外,还有一块收益不可忽视,那就是资本增值收益。怎么理解这一块资本增值收益呢?
假设有一家股份公司,没有上市,总股本100股,净资产100元,那么每股代表1元净资产,又假设不分红,利润留成下来全部再投资,假设第一年赚20元,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为20%,以后维持这样的收益率,你作为该公司股东,出资1元持1股的股票,看看5年后你1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是多少。
年份
净资产
ROE
净利润
分红
留存收益
1
100.00
20%
20.00 0
20.00
2
120.00 20%
24.00
0
24.00
3
144.00
20%
28.80
0 28.80
4
172.80
20% 34.56
0
34.56
5
207.36
20%
41.47
0 41.47
6
248.83
到第5年,公司的净资产变为248.83元,每股净资产升值至2.48元。你原来1元投资,现在本金已经变为2.48元,股票升值了148%,如果这家公司上市的话,股价必然上涨,至少在每股2.48元以上,你以1元入股,就可以2.48元卖出,每股净赚1.48元,这一块收益就是资本增值收益。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虽然不分红。但是由于其净资产升值相当的高,所以股价上涨到每股近10万美元,好厉害呢,先前买进这家公司股票的股东们赚得盆满钵满。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其业绩考核的就是净资产增值了多少。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没有分红,但公司是上市公司,又业绩有增长,你可以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反过来说,如果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那么即使股票有升值,但你却无法享受资本增值收益,因为你无法在股市上卖出呀,这时候你就一分钱也拿不到,所以你只有要求公司必须分红,否则当初你不会入股非上市的公司了。
总而言之,分红收益是第一位的,资本增值收益是第二位。只有上市公司,你才能获得资本增值收益。
如果把股份公司看作是一家银行,你入股的资金看作是存银行的本金,对这家公司来说就是它的净资产(或者说是所有者权益,又可称做股东权益),那么这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就好比是你存银行的利率,而公司所赚到了净利润就好比这家银行给你的利息,如果分红,就表示利息分给你了,如果不分红全部再投资,那就表示利息留在公司里再投资,即利息再去生利息,即利滚利,所以存入上市公司这家银行其实是享受着复利的待遇,而利率又高。
从这里你应该发现,很赚钱的公司就是那些ROE比较高的公司了吧!
好了,我们找到赚钱多的公司了,接下来就是出什麽价入股比较合算的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问题,一家公司拿到我们这些股东的钱,盖了厂房添置了机器设备,雇佣了一些人员,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然后卖出去收回资金,这一过程就是钱生钱的过程。如前所述,第一年我们投资的100元,当年赚了20元,第二年赚了24元,第三年赚了28.80元,第四年赚了34.56元,第五年赚了41.47元,那么五年累计赚了多少钱呢?148.83元。当然实际上这148.83元对于我们刚投资的第一年来说是贬值的,为什麽呢?因为有通货膨胀,这里有个折现率的计算,说的通俗点,假如存入100元,利率为10%,一年后得利息是10元,那么连本带息共110元的钱仅相当于现在的100元,反过来一年后的1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100/1.1=90.91元,那么二年后的1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100/1.1^2=82.64元,即90.91/1.1=82.64元,以此类推。有关折现率的算法,可以到秋水博客里看,这里提供网址 折现率的算法 。
这里我们假设折现率为10%,那么
第一年赚了20元
第二年赚了相当于第一年的钱为:24元/1.1=21.82元
第三年赚了相当于第一年的钱为:28.8元/1.1^2=23.80元
第四年赚了相当于第一年的钱为:34.56元/1.1^3=25.97元
第五年赚了相当于第一年的钱为:41.47元/1.1^4=28.32元
这样累计五年所赚到的钱折现到现在为:20+21.82+23.80+25.97+28.32=119.91元。
发现没有,原以为赚了148.83元,因为每年10%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称为折现率而贬值为119.91元。
我如果估算出这家公司未来五年能赚119.91元,我现在出价119.91/2=59.96元入股的话,那么五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了,这样的估值方法就是现金流折现估值法,这是绝对估值法,巴菲特认为是最正确的估值方法。
但这样的估值方法有几个缺点,第一,折现率选择的数值不同的话,估算出来的买入价相差很多,另外,公司的业绩增长要相当平稳,不能大起大落,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公司业务要简单易懂,这样容易看清楚其未来的发展,所以只在自己能看明白的能力圈里投资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所以这种估值法适用的范围比较狭小,不推荐使用。
我们经常用到的是相对估值法,比如格雷厄姆就是喜欢使用PB估值法。如上例,比如我估计这家公司5年后净资产能够增值到248元左右,我以100元即1倍PB的价格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5年不到就可以收回投资,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所以关键是怎样对公司的估值准比较重要,而且即使你正确的估算出第二年公司的净资产为120元,也不能肯定第三年一定是144元,可能仅为30元,因为公司可能会亏损。
那么价值派是怎么做投资的呢?他们是估算如果第二年价值为120元,我仅能够出打折的价格比如50元,这样就有了价格和价值的差价70元,这一差价就是安全边际。如果市场先生出价50元,那么价值派就会买进这只股票,等待价格上涨到价值120元而卖出,赚的就是安全边际的差价。
另外一种考虑是,如果我以50元买入,但公司第二年发生利润负增长,仅赚了10元钱,使得净资产为110元,我仍然会赚到钱,只不过赚得少而已,我以打折价买入这时候就表现为给自己留足安全余地。
但价值派也会遇到不利的情况,如果公司利润发生亏损,结果第二年净资产仅为30元,那么我以50元的打折价买入仍然会发生亏损,亏损了20元。所以说价值派也不是稳赚不赔的。
重要的是,价值派重视安全边际更多的是考虑到估值的困难和判断的可能失误,给自己先留足够的回旋余地。
成长派是怎么做投资的呢?他们估算第二年价值为120元,但他们认为这家公司比较优秀,第三年价值会上升至144元,所以他们就以等于价值的价格120元买入股票,只要价格最终上涨到144元卖出也能赚到钱,即赚到144元-120元=24元。也就是说,成长派并不依赖安全边际而是凭着公司的成长性赚钱,这就是成长派和价值派最大的不同。
但有一点这两派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价格必然会反映价值的。至于为什麽会必然反映价值的呢?因为商品经济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即价值规律)决定了价格最终要回归于价值。
从价值派和成长派的投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对一家公司的估值和判断成长性有多么的重要!
这里通俗的说法,估值就好比这件东西目前值什麽价钱,比如现在值100元,成长性就是指这件东西未来是会升值还是会贬值,比如明年是升值为120元呢还是贬值为70元?
做价值投资难就难在对公司的估值和成长性判断上,这二样东西不过关,要赚钱同样是困难的!
要做好投资这门功课,行业知识很重要,另外掌握会计这门商业语言也相当重要,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双管其下才能比较全面的把握好对企业的分析。
价值派的鼻祖是格雷厄姆,以信奉安全边际著称,成长派的鼻祖是费雪,以信奉成长性著称,而巴菲特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他说,“我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他的投资成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
股市有四方面功能:融资功能、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即好的公司得到发展,而垃圾公司就逐渐被市场所抛弃)、价格发现功能(股市从短期来看是投票机,从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中国股市由于是以给国企解困服务而开设的,所以融资功能是超常规发展,当然投资功能就比较欠缺,表现为一方面分红少,另一方面由于是困难国企,业绩本来就不怎么好,所以股东指望的资本增值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由于退市制度事实上的废弃,劣币驱逐良币,资源配置功能也不尽如人意,只价格发现功能还起着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是,上市公司的估值普遍高估,5年收回投资这种做生意最起码的要求根本是不可能在A股市场中实现,可悲的是,人们已经适应了高估值而不自知,就好比久闻臭会不觉臭一样。在这样高估值的市场中赚钱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张化桥最近说,我们的股民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必须买股票吗?”
综上所述,中国股民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郭主席劝低收入者不宜入市也是善意的忠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