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寿研究(十三)投连险和市场份额

(2011-10-05 09:37:01)
标签:

股票

分类: 公司和行业

http://michael-chen.blog.caixin.cn/archives/20492

这一节,讨论投连险和市场份额问题。

 

在人寿股份的增长期,随着保单面值的提高,以及保单数量的增长远大于退保部分,负债会不断膨胀。特别的,在会计账目上,集中体现在“准备金”一项,占负债近90%比例。从数据可以看到,这部分集中是分红险和传统寿险。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投连险和万能险。2008年以后,由于会计准则修订,投连险部分被从寿险中分拆出来,因此《负债表》中,多了一项“保户储金及投资款”,这一项,显示的就是人寿股份业务中,累积的投连险合同及分拆后的万能险投资部分。由于2008年以前,A股的相关数据合并在一起,所以笔者从港股数据拆回来,模拟出相关数据:

 

表13-1 投连险占比

年度

总负债

寿险准备金

占比

健康险准备金

占比

保户储金

占比

2003前

251,926

 

 

 

 

 

 

2004

349,866

 

 

 

 

 

 

2005

458,432

 

 

2,549

 

44,102

9.62%

2006

610,619

492,011

80.58%

2,873

0.47%

48,612

7.96%

2007

723,262

553,939

76.59%

4,028

0.56%

53,424

7.39%

2008

812,622

643,694

79.21%

7,772

0.96%

65,050

8.00%

2009

1,013,481

802,895

79.22%

6,328

0.62%

67,274

6.64%

2010

1,200,104

1,000,483

83.37%

8,413

0.70%

70,087

5.84%

 

 

可以看到,从2007年以后,寿险准备金占总负债的比重,一路增加,5年时间,总额翻了一倍。而投连险(及分拆后的万能险)虽然总额继续增长,但比重却一路减少。这说明,在精算假设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过去数年,人寿股份是在集中做分红险和传统寿险,而没有力推投连险。

 

07-10年间,A股行情有起落,但在经营上,可以看到,投连险的比重受压缩,几乎无视股市行情。这说明人寿股份的经营策略上,是集中关注分红险和传统险等“保险业”生意,而不是去催谷投连险、万能险这类类似于“基金”的保单,以增大名义上的Market Share.

 

事实上,这两类险种的盈利模式不同,投连险类似于基金,赚的是手续费、管理费,而分红险和传统寿险,赚的是承担风险、管理风险的利润,利润率也因之不同。虽然看起来投连险和万能险分拆后的业务,保险公司不需要再承担风险部分,无本生理,纯属锦上添花的生意。但是,其管理费率本身低得可怜,下表是投连险的历年利润率:

 

表13-2 投连险利润率

年度

保户储金

账户管理费

投资管理费

合共

利润率

2003

 

 

 

0

 

2004

 

 

 

0

 

2005

44,102

 

 

0

 

2006

48,612

84

120

204

0.42%

2007

53,424

123

92

215

0.40%

2008

65,050

274

77

351

0.54%

2009

67,274

567

160

727

1.08%

2010

70,087

567

253

820

1.17%

 

 

可以看到,就算2006-2007年股市大涨,投资连接险的专户手续费率,也只有0.5%,而且该管理费还与账户净值挂钩。但另一方面,销售该保险的灯油火蜡费用,却有固定成本,而且投资管理上,还得开出独立的分离账户去管理,因此,一旦股市低迷,赚的管理费很可能都抵不过营销费用。

 

利润率低下的原因,是这种名为保险,实为基金的业务,各家基金公司都能做,保险公司只不过顺路搭送一个简易保险,其投资业绩又非常直观,顾客分分钟可以比较净值,看各家业绩高下。竞争剧烈,利润率自然低。要提高利润的方法,只有寄希望于资金管理者能够每年不断短炒,一年业绩胜似一年,且又能跑赢同行,便可以吸引投资者长期保留该账户,年年坐收管理费,以分摊开始的营销费用。但这又谈何容易!

 

但对保险公司而言,做投连险、万能险生意,有一个好处。该种保险和传统寿险、分红险不同的地方是,由于只承担很少比例的投保风险,因此需要的核心资本甚低。按照保监会规定,投资连接产品偿付能力额度是(1%×准备金+0.3%×风险保额),而分红险准备金,则需要4%。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核心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作投连险生意,便可以用更大比例的杠杆以放大资产。

 

各家保险公司,或者核心资本金有限,或为做大市场份额,争取名声,又或要上市,引人增资,销售起来又简单,客户投保额任意,无需经纪人为顾客度身定做,所以便都一拥而上,门槛既低,从事者众,自然利润稀薄。但究其实,名义收入虽多,实际利润率却极低。

 

林森池在2007年12月14日访问中对听众的问题:“根据资料,2628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收缩,点睇? ”便回答说:“呈交保监局的收入数据中,任何保金都当作收入。然而根据2628的会计制度,投资部分不当作收入,只当作deposit,不计入P&L。但上报保监局时连deposit都要当作收入上报,因此在统计上2628的投资部分不够其它公司多,但其实此类基金保单的利润率较低。”正是说明了上述这一问题。

 

下表是根据保监会数据,计算出来的人寿股份市场份额:

 

表13-3 按保监会数据计算人寿股份市场份额

年度

行业总保费

人寿股份

比重

2003

 

 

 

2004

31,935,859

14,969,672

46.87%

2005

36,462,273

16,068,122

44.07%

2006

40,610,901

18,383,944

45.27%

2007

49,489,681

19,661,065

39.73%

2008

73,375,667

29,559,123

40.28%

2009

81,441,830

29,504,071

36.23%

2010

105,008,832

33,303,977

31.72%

 

 

可以看到,自2004年开始,人寿股份的“市场份额”一直在缩水,根本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以2009年和2010年达到最低点。但回头对照表9-1,寿险准备金却一路高速增加,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增长幅度达到年24%,远胜前数年,这正说明了人寿股份利用募集回来雄厚的资本金,集中于传统寿险和分红险,而没有以投连险、万能险滥竽充数。而对应于寿险准备金的急速增加,是偿付充足率的下降:

表13-4 偿付充足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95%

315%

273%

253%

525%

310%

304%

212%

 

 

偿付充足率保监会另有一套算法,212%也同样只是一个表面数据,并不意味着人寿在未来数年没有资本可以继续发展。不过不在此处进一步论述。要观察的是,人寿在港股和A股上市后,核心资本金充足,因此偿付充足率极高,特别是2007年,达到525%,但这在保证了对保单持有人的偿付能力的同时,却意味着股权回报率仍有大幅的提升空间。从2007-2010年,偿付充足率的下降,正对应于“寿险准备金”的大幅提升。这说明人寿能够恰如其分的将募集来的核心资金,用于承接更多需要核心资本的保单,而不是去冲投连险和万能险。人寿股份的管理层,能够不图“市场份额”虚名,而专注做本行正规保险生意,正是脚踏实地的表现。

 

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发布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即所谓新会计准则),按照该准则规定,如果保险合同含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能够区分并单独计量,则应进行分拆。分拆后,属于其他风险部分的收入,不计入保费收入。这显示了监管当局的精明:通过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来让保险公司专注主业,而不是不务正业,去和基金公司抢薄利生意。

 

这一分拆,令到投连险和万能险被从保费中分拆出去,使投连险和万能险虚增的保费原形毕露。以平安人寿为例:其2007年寿险保费收入中,分红险保费为304亿元,占比38.4%,而万能和投连保费则分别占27.1%和6.1%。2009年,万能险“智盈人生”的保费收入占个险渠道总保费收入的51%,因此,按该新会计准则,其实足保费和市场份额,便急速下降。

 

所以,如果要横向比较保险公司的话,不能简单看保费增长幅度,还得看接的是什么保单,利润率有多少。市场上的分析师,常常以保费增长幅度,又或以“市场份额”对保险公司进行比较,均是不仔细观察具体业务而造成的错误。

 

顺便说一下,还有另外一个不仔细观察业务的例子,前面有个读者,根据康宁寿险释放出来的利润来估算整体利润,也是错的。传统寿险是人寿股份各类保单中最厚利的部分,但份额只占业务10%,不可以放大来估算整间公司业务。

 

从人寿股份过去数年集中于分红险和寿险的经营策略,更可以看出,在过去数年间,没有出现第七节所说的,由于“盈余损耗”问题,需要接更多的非保险责任的投连险,以减少认可负债。

 

这主要得益于2007年上市后,财力雄厚的核心资本金,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保险行业和银行业类似的金融中介特性,银行业经常需要增资以强壮其核心资本金,比如汇丰便常“以股代息”来扩大资本金:财力雄厚,才能做更多生意,以战养战,才能将雪球滚大。这种核心财力和资产扩张,体现在人寿股份的《负债表》上,便是“寿险责任准备金”项目的不断加速增大。

 

下面再用一个例子来讨论作为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行业,其核心资本的重要性。

 

人寿股份在2003年上市之初,便设立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股份公司和集团合资而成,业务范围包括管理自有资金及保险资金,也可以受托资金管理业务。比如早期便承托企业年金服务,后来又将该服务转给养老公司管理。设立这个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好处,是人寿在上市之初,将早期“利差损”的非转移保单,剥离出股份公司之外,但继续保留在集团名下,而集团又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往来账目清晰。

 

由于人寿集团是人寿股份的母公司,而人寿股份又占资产管理子公司60%股份,因此,资产管理子公司所管理的属于集团公司的非转移保单,便属于关联交易。该部分交易,从2010年年报附注64便可以看出,资产管理子公司代管该部分非转移保单,收费形式是保单数量叠加保单收入,(1)保单数量,每单8元,(2)保费收入,乘2.5%。合起来是保单管理费,另外还有一笔(3)资产管理费。这部分是负责将延续保费及资产进行投资。按0.05%费率收取。笔者将其模拟为下表:

 

表13-5 资产管理子公司所代管集团资产

年度

保单管理费

件数

投资资产管理费

管理集团资产

2005

1,567

127

84

168,000

2006

1,555

127

84

168,000

2007

1,426

112

104

208,000

2008

1,298

97

243

 

2009

1,193

85

112

224,000

2010

1,154

82

123

246,000

 

这部分计算出来的集团资产,比经过会计行审核的集团名义资产为低,其原因是集团资产还包括地皮、建筑等非金融资产。从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开始,是人寿集团的非转移高额利差损固息保单的集中赔付期。

 

根据2006年,人寿股份的《A股上市招股书》,截止2005年,人寿集团的总资产约236,670百万。净资产-62,950百万。(注意:是负数)。简单可算出来负债为299,620百万。资不抵债,这意味着人寿集团实际已经技术性破产。

 

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是对金融企业可能出现的致命性风险的一次活生生教育。按照保尔森在《峭壁边缘》中,对救援贝尔斯登,AIG,而不救援雷曼的辩解,有2类事件,可以直接令一家金融巨无霸一招致命。一是流动性风险,二就是资不抵债。

 

前者比如银行挤提,或者交易对手突然消失,市场出现塌陷,现金流断裂导致企业倒闭,但相对来说,流动性风险好处理些,只需像保尔森那样,四处游说,找到一个交易对手,或者动用美联储这种可以无限放款的机构,借钱救急,挨过去就可以了。但对于资不抵债问题,除了直接注资,买入有毒资产注销,硬生生将其窟窿填平外,别无它途,否则如果有毒资产一日比一日贬值,越拖窟窿越大。

 

人寿集团这类非转移保单,便属于后者,典型的有毒负债。每年的固息保单如果没有核心资本注入填数,如果投资收益率又达不到预定利率,那么负债只会越拖越大,窟窿越来越深。对于此类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要么快刀斩乱麻,直接将人寿集团破产。但趟在地板不还钱,会引起信誉受损及公众的连锁退保潮,引发大规模社会问题。要么就由人寿集团的母公司,财政部直接注资买单。但是,财政部不愿意掏钱买单,所以棺材朱急急找了王宪章,将这部分保单剥离出来,剩下部分,上市了事。

 

人寿股份的剥离方式,相较于四大银行的坏账剥离方式来说,干净很多。四大行上市前,将一堆坏账,拨到表外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去,然后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发债给四大行,再由财政部名义担保,这种方式,纯粹换汤不换药,只是将问题资产转移到表外的这一资产管理公司去,然后不断十年又十年的展期,拖得一天是一天。

 

这一堆表外负债,资产管理公司根本无力偿还,始终有一日必须注销,只有靠四大行的规模不断扩大,来使得这些陈年旧账相对缩水,才不会严重伤害四大行的账目。所以2008年海啸一过,银监会趁机实施类似于巴塞尔(三)的条例,募集更多核心资金,这也是趁机为日后注销这些坏账做准备。

 

相对来说,人寿股份这种剥离方式最是干净。由集团承担该部分有毒负债,与上市股东无涉,但包袱在集团手中。既然财政部妈妈不愿意买单,便只有靠剥离出来的上市子公司,赚钱分红,另一方面,便是通过资产管理子公司努力炒股,提高投资回报率,如果运气好,赚多点,便可以使窟窿没那么大,运气更好的话,还可以偿付该部分保单,。

 

以该部分非转移保单而言,1989-1997年间由于高速通货膨胀,(1994年的通胀,是21.7%)。行业所设定的预定利率,多数是8.8%上下。从第7节的行业投资利润率可以看到,平均投资收益率只有4.71%。但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趁着2007年股市形势大好,急剧短炒获利,为集团填平许多旧账,所以2008年管理费中,便包含了该种奖励,同时,还可以看到,还有另外一项退保奖励,说明这个资产管理子公司,还游说旧有保单持有人,及早收钱结束保单责任。这数管齐下,加上保单到期,看起来这些有毒负债责任还处理得不错,一直都在减少中。如果以每年减少12百万件来计算,大约再有7年,(2018前后)这堆有毒负债便可以彻底解决。这也和从1997年算起,20年保单吻合。

 

下面进一步模拟人寿集团的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和来自子公司的分红收益:

 

表13-6 非转移保单收支核算

 

年度

集团管理资产

负债支出

每股税前分红

股数

分红

投资收益

收益合共

收益-支出

2005

168,000

14,784

0.05

19,324

966

8,820

9,786

-4,998

2006

168,000

14,784

0.14

19,324

2,705

8,820

11,525

-3,259

2007

208,000

18,304

0.42

19,324

8,116

10,920

19,036

732

2008

216,000

19,008

0.23

19,324

4,444

11,340

15,784

-3,224

2009

224,000

19,712

0.7

19,324

13,526

11,760

25,286

5,574

2010

246,000

21,648

0.4

19,324

7,729

12,915

20,644

-1,004

 

如果投资收益率以5.25%模拟计算,加上历年分红,刚好大约和管理资产按8.8%偿还给保单持有人的支出打和。2009年增派股息,加上2007年股市有所斩获,令到该部分非转移保单的偿付压力大减,不需要再压榨子公司强行增加利润并派息。所以2007-2010年的资产管理,趁着股市高潮,大幅提高收益率,便足够填平很多旧数,对于人寿集团这对有毒负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转折点。

 

如果反过来,无法通过投资收益填这笔坏帐,保单持有人又不愿意提早结束保单责任的话,那么便只有通过压榨子公司分红了。所以,可以看到,股份公司上市以来,不断增加分红派息,其背后,也或许有大股东压榨的原因。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不需要再面对大股东派息的压力,被迫强行将利润实现,便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节奏来规划保单,继续接更多长期保单,减少分红比率,尽管这对于试图实现短期利益的股东不利,但经营上,却因为负债-资产匹配期限延长而更有利。

 

回头来看,这样一种剥离方式,最是干净。其原因,是金融行业是一种杠杆运作,其管理资产,乃是通过核心资本来放大。如果核心资本中,7成真金白银,3成是有毒负债。那么,实际资本只有(7-3=4),以4为核心资本,按同等比例放大杠杆,其幅度,便不如现在人寿股份这种形式,以7为核心资本放大杠杆,再将赚的钱,分红以填补(-3)部分。

 

相比于其他尚未将有毒负债剥离的公司,由于伤害了核心资金的增长,从而导致一系列操作的变形,或者要不断融资,或者要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而冒更大的风险,或者要去接更多非核心资本的投连险生意,均是因为这种核心资本参杂了有毒负债而引起的经营变形。相对来说,人寿的剥离方式,更为有利于复式增长。

 

Michael chen 2011-5-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