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紫蝶
紫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43
  • 关注人气:2,9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泰十三之2008年年报分拆(3)

(2011-09-24 08:37:13)
分类: 公司和行业

明显可以看到,下半年的营业收入实际比上半年还高,而毛利率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因为主营业务成本变大,而其中最主要则表现在色织布和衬衣上,其他的产品,由于占盈利份额很低,因此,完全不构成影响。在年报出来后的机构电话访问上,该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对毛利下降的解释是:单季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电、气毛利率下降明显,而色织布和衬衫并不明显,但数据说明,情况根本不是所解释的这一回事。(电气从-32%变成-42%,亏损增幅10%,当然比毛利从29%变成22%幅度大,但完全没有回答上面的问题,或者在回答者心中所认为的,实际的第四季度毛利率下降,并没有数据显示的大?)

 

由于衬衣乃是布匹之上的制成品,因此变化表现出波动一致的方向。有以下两种思路,可以进一步分拆出成本变高的可能原因。

 

(1)                   第一种办法,是假设全年产品的售价一致,生产成本也一致,下半年的生产成本变大,乃是一些产品生产之后,并没有走完市场销售这一流程,(如果走完,会变成应收账款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并以库存商品或者在线品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线上,同时,这部分商品和在线品通过减值的形式人间蒸发。

 

以全年生产色织布13100万平方米,衬衣1500万件计算。如果产品售价不变,那么,根据上半年和下半年的营业收入数据,可知上半年生产了6357万平方米色织布,对应每一平方米成本是13.77元,衬衫677万件,对应成本是46.83元。(这个数据是将各种色织布、衬衣的数据平滑,实际数据可能并非如此,包括部分色织布并没有销售出去,而制作成了衬衣再行销售)

 

如果下半年生产的成本、单价和上半年一致的话,那么,下半年实际生产成本是:(13100-677*13.77+1500-677*46.83=131343万,而非财报数据所显示的145.572万,即是说,如果下半年和上半年成本和产品售价一致的话,那么有:145.572-131343=14228万元的制造成本,不知道用在哪里并直接蒸发了。

 

假设这被用于制造一些在线品或者库存商品然后没有卖出去,但实际上,还应该以存货的某种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除非进行减值活动,否则,也不可能直接人间蒸发。用于增大营业成本的财务方法,不外通过存货减值,或者机器折旧,比如上半年,存货减值计提8,429,891.57,下半年17,331,968,多计提了890.2万,(全年存货减值25,761,860.43)但存货减值损失和固定资产直接减值,是包含在利润表中,总成本之中,主要营业成本之外的一栏,真正包含在营业成本中的,只有机器折旧。全年机器折旧327,944,009.89-14,638,194.47=313,305,815.42元,其中上半年机器折旧:157,263,485.19-2,564,041.85=158,606,372.08元,下半年提取折旧与上半年相仿,除非有其他的方法、项目来隐藏利润,否则,便须用另外的推理,以解释为何第四季度的成本变大,而利润却极薄。

 

(2)                   第二种方法:是不再假设全年生产成本和售价一致,转而寻找第四季度开始的变数。

 

第一个变数,便是第三、四季度间所发生的人尽皆知的最明显事实———全球金融海啸,虽然鲁泰的销售数据证明并没有因此减少订单,但售价降低以反映竞争激烈或者外销不景气是完全合理的。

 

二就是棉花价格的变化。20087月的棉花均价是13800 RMB/T,10月下降到12500RMB/T11月均价11000RMB/T12月均价10900RMB/T2009年第一季度均价11300 RMB/T。前面在讨论《棉花存货》一节中笔者指出,2005年以来的棉花均价保持在13000-14500之间,一直维持到2008年中。因此,实际上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棉花价格下跌了大约15%

 

如同前面第四章《存货》所说明的,由于棉花成本占据了整个织布成本50%以上,因此棉花成本的下降,实际上直接牵动着产品售价。简单的线性思维是,棉花价格的下降,将使利润大增,这一思路,乃是假设生产厂商可以维持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市场中竞争的作用,小企业存货少,随时买料生产,因此,产品较快体现成本变动。而大企业,存货及在线品多,受到市场竞争作用,产品被迫割价销售,但成本却依然体现先前原料的高价格和存货。鲁泰生产周期长,因此,这个过程中,相应利润会变薄。

 

从鲁泰在第四季度大幅度将存货减值,实际是管理层已经清晰表达出来的一个信号,即是市场价已经跌了,因此存货不再值钱,需要直接减值。年末库存商品面值432,291,978.43,提取减值25,207,511.73。减值了6%。(这一减值是否足够?请看下文)

 

下一步是考察出鲁泰何时将库存高价棉花消耗干净。2008年的中报,原材料的面值是512,932,214.08元。简单的以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计算,色织布+衬衫的营业成本是119304万,以其中50%为棉花估算,即是接近6亿人民币。(即每月接近1亿人民币)。631日中报所显示的库存原料,已经足够使用5个月。而年底的数据显示,原料存货是67590万,(足够7个月使用)比先前的存货面值还多出一亿有余,说明鲁泰在棉花价格下跌过程中,一路买入。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管理层的看法,是认为11000RMB/T的棉花价格,属于偏低估,因此愿意积压现金来囤积比实际需要为多的棉花。(当然也需要有足够现金,刚好公司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因此)比平时囤积的合理量,至少多出了50%,即是多囤积了近三个月。由于棉花一直要跌到2009年第一季度才见底,因此,09年第一季度利润可能仍然很薄,因为第一季度使用的,仍然是高价棉花。但如果以此来衡量09年全年的业绩,又可能是错的。因为高价棉花的消耗,按照管理层的说法,在095月前应该消耗得差不多。但总体上,同样条件下,09年上半年的业绩,如果没有新的拓展,那么,会比08年上半年为低,因为原因很简单,成本和售价同样降低情况下,机器折旧和人工,却是依照先前的水平,利润便变薄。通缩条件下,贱物斗穷人,公司利润一定下降。(但09年鲁泰有其新计划,下半年利润可能又会回来,比如, 第二季度用的应该是中低价棉花,下半年则全部是低价棉花,如果棉花价格爆涨回来,同行将产品升价,则利润又会突然提高。)

 

估算完棉花成本的变化时间段,便可以衡量下半年的营业成本,可以简单的将成本看成和上半年一致,因为真正的低价棉花要到2009年第二季度才使用。而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可以直接假设其次要物料保持稳定。导致总成本大增的原因,是因为产量比上半年增加了,同时产品割价销售,因此营业利润变薄。由此,可以考察究竟产品削价多少。求解方程式其实很简单:

 

 

上半年

下半年

色织布产量(万米)

6,030

7,070

13,100

成本(万元)

87,585

102,696

190,282

收入(万元)

124,613

132,098

256,712

单价

20.67

18.68

9.59%

 

 

上半年

下半年

衬衫(万件)

638

862

1,500

成本

31,719

42,876

74,595

收入

45,990

55,877

101,867

单价

72.11

64.81

10.12%

 

整体上说,和上半年比较而言,色织布削价约9.6%,衬衫削价约10.1%。因此毛利大幅度下降。但同时产能又比上半年增加了超过10%,因此账面的半年营业收入和成本,也相应大幅度增加。考虑到实际上的毛利大幅度下跌,是出现在第四季度,第三季度的毛利下跌并不明显,因此,上面10%的削价,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平均值,一个更可能的削价方式是:6-8月保持原价格不变或者略低,而9-12月,对应于金融海啸及棉花价格大幅度下调,产品售价削价15%左右,这样平滑下来,便得到与上面类似的数据。这样一种解释,相对于管理层隐藏利润来说,可能更符合逻辑和财务报表所显示的数据。

 

至此,已经完成对生产主要成本-收入的毛利核算及第四季度毛利幅度下降的解释。其原因,便是这个系列第一、二篇所指出的,原料成本下降过程中,利润会受压,08年第四季度,便是以金融海啸为借口,在一个季度中,消化了这个原料成本下降过程中,短期利润受压的过程。这实际相当于笔者之前在《原料》及《存货》数篇中所指出的由于物料价格下降,由于竞争作用,短期内反而带来利润下降的问题,越陡峭的下降幅度,越引起同行注意而需要在短期报表中急剧消化。在所见到的分析师报告中,并没有分析师指出这一问题及分析原因,只有中信证券的电话问答会,才向公司提问高价棉花的消耗时间。可见市场分析师多数不懂生意之道,也不愿意坐下来分析一下报表。

 

第四季度上升的成本,是纯粹的生产成本,而不包含薪水、销售和利息支出等。使净利润下降的,除了生产营业成本外,还有薪水、财务费用等的影响。下一步继续分拆这两项:

 

年度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营业收入

189,086

223,310

300,338

381,067

392,184

营业收入/

19.4

22.8

26.1

25.4

24.4

营业毛利

32,001

38,347

39,287

52,434

60,862

人均毛利

3.5

3.4

2.8

3.2

3.6

人均净利

3.1

2.8

2.4

2.8

3.1

总薪水

19,035

24,301

31,511

45,961

56,480

薪水/盈利

68.00%

78.03%

94.28%

99.97%

110.11%

薪水/

1,734

1,798

1,881

2,313

2,809

薪水/营业收入

10.07%

10.88%

10.49%

12.06%

14.40%

薪水/资产

4.77%

5.50%

6.31%

7.83%

7.96%

 

可以看到,2006-2008年,人均创造的毛利/净利确实增加了,对应的,员工收到的薪水也一路在增加,除了绝对值之外,占资产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大,同时利润在员工薪水及股东收益中,占越来越大一部分比重,从2004年的68%,一直跑到110%。其原因,除了薪水随行就市之外,估计也与该公司招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并实行所谓激励机制有关。(这一数据的利用,可以参读之前第十二篇)从08年的数据看,薪水支出的增幅(增加了23%),是远大于净利润的增幅。长期上看,关键要核算这部分高薪水人才的支出,如果看成是在员工、人才身上的投资的话,这部分投资,可能为企业创造了相应的收益,但这部分收益,是否合理返回给股东而不是以高薪水的形式发出给员工,才是股东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返回股东,而一直以薪水、激励等形式支出,那么,实际上,股东投资,便不是在谋求回报,而是代替政府在经营一门福利产业,拉动了就业而已。

 

同时,可以看到,薪水的增加,也是逐个季度平稳发放,薪水支出在第一季度为最大,这估计与中国农历年发奖金的习俗有关,该公司并没有在第四季度大额发放薪水以冲低净利润。而员工平均薪水比2008年为高,相对于同行更是高薪。不必担心请不到人了。

2008全年

总薪水

贡献率

第一季度

178,199,122.29

31.55%

第二季度

117,535,710.39

20.81%

第三季度

140,149,008.08

24.81%

第四季度

128,917,841.94

22.83%

全年

564,801,682.70

10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