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公立高中
(2012-08-24 12:16:39)
标签:
纽约公立高中杂谈 |
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中国城,有一座从外面看并不起眼的学校:佩斯高中(Pace High School)。它所处的位置被卖海鲜的中国小店和越南河粉店围绕,教学楼入口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这里的孙逸仙中学和佩斯高中共用一栋楼。
但就是这所只提供九至十二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至高三)的学校,去年接收到6289份申请,尽管招收的名额只有108个。佩斯是全纽约申请激烈程度位列第二的高中。这所2004年才开门招生的学校,每年在教育部的“进度考察”(Progress Report)中都被评为A级,这在白人精英云集的私立高中也少见,何况佩斯以相对弱势的拉美和亚洲移民孩子为主。
从全纽约看,高中生的毕业率平均只有65%,但是佩斯去年竟高达91%,另有近80%的学生都考入了大学。佩斯高中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我这周专程到学校去拜访了校长伊万特·赛女士,从她的个人经历和述说中得以窥见一斑。
伊万特是1977年生于马尼拉的菲律宾移民。她7岁时随着父母来美国,落脚旧金山。因为人生地不熟,伊万特和妹妹经常在社区受到混混欺负。她的父亲教会了她如何搏击,从此之后她便常常打架。伊万特说,她是那种努力一把可以拿到A的孩子,但是她就是不想,她愿意打架,保持一种叛逆的形象。她最终从那种不羁的青少年时期走了出来,但那段经历让她格外理解现在学校里爱打架、爱嗑药、甚至早孕而对人生感到迷失的学生。
伊万特每天早上6点半到达学校。做完准备工作后,她便站到校门口亲自迎接416名学生。她可以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学生感到你足够了解他(她),会格外努力。她和老师们会关注学生的Facebook和推特账号,看他们做什么、说什么,“我们知道孩子们的男女朋友是谁,这让他们觉得很吃惊,怎么老师什么都知道。”
伊万特和许多学生保持着比母子更亲密的关系。她曾经教过一位华裔的学生詹妮弗——詹妮弗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而詹妮弗初中时表现出了模糊的性取向,这让父母大为光火。伊万特便开始扮演调停人的角色,甚至在詹妮弗的父母拒绝为其申请大学支付申请费时,她自己掏了腰包。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詹妮弗今年大学毕业后也会成为一名老师,而且是在一个特殊教育的项目里,教导在身体、精神或学习能力上有障碍的孩子。
我问伊万特如何确保80%的大学入学率,这个数字在纽约的移民社区中实在高得过分。要知道,佩斯高中并不刻意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而主要依靠在申请者中自动“分派”,有些类似国内的电脑派位,完全是随机的。
伊万特说,在九年级生刚入学时,学校都会给安排一个到佩斯大学为其三天的夏令营。佩斯大学是一所在纽约知名度很高的非常春藤学校,佩斯高中即是大学部在2004年着力建立。九年级生们在住过大学的宿舍、游过大学的游泳池、使用过大学的图书馆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进入大学的欲望。
“他们可以看到他们未来的路在哪里,”伊万特说。“他们看到那些大学生,就是他们今后的模样。”
笃定的信念对移民身份的孩子至关重要。将近三十年前,刚来美国的伊万特还只是在街道上打架的小姑娘。今天她的学生们正在走的路,她当初全都走过。所幸,严苛的父母一路把她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门口,而她却因为对孩子和教育的热爱放弃了大学的录取,转投Teach for America,“为美国而教”,一个教育性质的非营利组织。
伊万特曾经每天在佩斯高中工作18-19个小时。两年半前经过人工授精产下一个儿子后,这位单亲妈妈每天仍在学校工作16-17个小时。她会因为觉得考试太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跟教育部理论,会因为警察要试图带走捣乱的学生而跟他们吵架。她从不称自己的学生是学生,而叫他们“我的孩子们”。
和她聊了一下午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一些佩斯高中出类拔萃的原因。(包蓓蓓)
注:本篇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改写;如需使用请联系微博@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