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2023-03-11 17:28:34)三平调与三仄脚
三平调指诗句句末三字皆平。分两种,一是律诗句末连三平,也叫三平脚,是一种失律现象,属于疵病。一是古风句末连三平,叫三平调。有论家称古风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是唐人新创,以杜甫韩愈为典范,有意和唐以前的古风相区别。如杜甫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人称三平调。
三仄脚是指诗句句末三字皆仄。如杜审言“云霞出海曙”,
三平调与三仄脚,按律诗格律就是疵病,但有时只能如此,改亦难好。犹如人痣,不但无伤大雅,而且有时更见妩媚。当然也有故意,是求变化,为创造。陈泽秦论书法曾说,有时看麻子老婆更可爱,也是此意。无意之作,如崔颢《黄鹤楼》诗,意思语言到了那种状态,如高涧飞浪,奔涌而下,如飞毫作文,一气呵成。真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鬼使神差,天然凑泊。李白就非常欣赏这种作品,传说他看了此诗叹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刻意模仿,先写了《鹦鹉洲》,不满意,又写了《凤凰台》,才稍为达意。遂让后世有两诗高下之争。有的是故意,如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句需要强调自己那种与众不同的报国之情,用常见的律句显得平常无奇,难于引人注意,于是就伸长脖子,直戳戳硬梆梆地吼出一声。再如拙诗《悼母四章》,有一联“生我养我何辞累,别家回家敢告劳”,不合格律。明知不合,但又如此写,就是有意为之。因为生我、养我与别家、回家,分写四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无穷故事和无限深情,对仗极工,语言也非常简劲有力。换成律句,就没有这个语势了。类似句子,你说它有毛病也对,说它是创格也对。杜甫转益多师,“得人人之所独专”(元稹语),百体皆学,万式皆存,你能轻易说他违律犯规失误出错吗?对一位艺术成熟的诗人来说,每一个出律失对的字句,都有他的道理。要从总体创作成就来判断个别出格之处是失误,还是新创。2008年我和泽宇在福州拜访台湾诗人陈子波,曾提及王维的“折腰体”(送元二),陈老说,好的不见,就看人家的毛病。好诗不一定没缺点。一本诗集大多诗词是合律的,说明作者是行家,如果全都不合律,不管本人怎么自我标榜,都无法掩饰作者不懂格律的本相。不合律也罢了,千万不能标明什么七律,七绝,满江红,清平乐。你标上牌子,读者就要循名责实。帽子一揭,不是此人,人家就要笑你是个冒牌货。
唐诗启示,我读唐诗的八点总结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是各种诗体的展览馆。我在长期阅读中发现,好多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做法不同版本,都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都可以在我们的创作中作为参考。我总结为八条:
一、意象如花朵,其他如枝叶。诗以意象为主干,为第一用功处。诗的主要创作手法和创作目标是以意取象,以象表意。无意不诗,无象不立。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此意。山水景物是象,心情动作也是象。前者是人物的生存环境,后者是环境中的人物形象。恩格斯所讲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正是诗人的创作任务。
二、篇章贵圆融,佳句亦可存。诗要有章法,贵在篇章圆融,波浪起伏,全篇浑涵一气。但人们在鉴赏时又看重有句有篇,特别是律诗,讲究一句之奇,一字之妙。而实践中确有这种成功之作。如唐人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容醉,明月问归期。”四句诗,前两句万口流传,后两句毫无名声。不仅语意不称,而且平仄不对,押韵出韵,是典型的有句无篇。此诗告诉我们,写不好全篇,有佳句也行。古今咏牡丹诗不下万首,最好两句还是“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正面落墨,比喻贴切传神。国色天香两句想象出奇,竟成成语。我曾说过,诗人有创造新词的特权。许多成语都源于诗词,如司空见惯,怒发冲冠,人面桃花,对床夜雨,一刻千金,高山流水等等。而李在诗坛上并无名气,可见小作者不可小视,无名之辈也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
三、诗体有多种,不必尽律诗。如陈子昂名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时偶感,苍茫浑然。短短四句,横绝古今。学诗先学律诗,掌握音调和剪裁功夫,是对的。但只写律诗,就限制了自己,不能充分发掘发现自己的多种艺术潜力。七绝、七律,五言,七言,古风、词,各种诗体都练一练,有利于表现各种题材,抒发自己的多种思想感情。白居易的长篇歌行就比他的律绝成就高名气大,杜牧李商隐的七绝就流传最多。一个诗人自己也不知自己擅长什么,只有多写,写各种题材和体裁,才能比较出自己在诗词创作中的长短优劣。
四、律诗必守律,不然遗笑资。唐宋以后律诗比较流行,但要写律诗就必须遵守格律。
不守格律而号称七绝、七律,蝶恋花、西江月,势必贻人笑柄。我在汉中方志办时,喜欢翻览各地志书中的艺文卷,当代作品中常见一些老领导不懂格律,却爱用律诗和词中的一些名目牌号,以至谬种流传,让人讥笑。实际上,古来无人规定诗歌非得怎么写,不怎么写。你有好的诗意,直标题目就行。即事名篇是元稹指出杜甫写诗的一大优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五、宁可失粘,不可失律。唐诗中有不少律诗,如王维名诗:“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句失粘。韦应物名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三句失粘。杜牧名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第三句失粘。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第三句、第五句都失粘。杜甫《咏怀古迹》之五:“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第三句失粘。王维五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第二联失粘。诗仙诗圣诗佛都如此,其他人就不用举了。其中王维诗中的失粘现象尤为突出,名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第四联失粘。《积雨辋川庄作》等七律,都是第二联失粘。
六、宁可失律,不可气弱。前讲三仄脚时曾举杜审言“云霞出海曙”,王湾“潮平两岸
阔”,杜甫“星临万户动”等例,就是要求诗句俊健有力,不要因为守律而平不塌塌,有气无力。袁枚《随园诗话》曾有一句话:“宁为野马,不为疲驴”,即是此意。格律是个宝,律诗不可少。但如拘束死,还不如不要。以前曾有一位诗友,说李白诗多不合格律。我让举例,说: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字违律。我说,你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吗?他笑了。我说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按你说法,人、三、碧、惟、天都失律了。其中的人,连“二四六分明”也不讲了。但却不妨碍此诗为千古名篇。写诗,诗意高于一切。格律如衣服,美则穿;不美则弃。初学律诗,必得严求,不然永远学不会,或学个一知半解,弄出些非驴非马,让人耻笑。学会了,掌握了,就要知道有比格律更为重要的东西。
七、上句从宽,下句从严。这是我在汉中跟许大明说过的话。我读唐诗,发现有一条前人未讲之秘,就是上句从宽,下句从严。从初唐说,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到盛唐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为我一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杜甫: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王维: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中唐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刘禹锡: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到晚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向晚意不适,驱车向古原。马戴: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杜荀鹤: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韦庄: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等等,不合律例,举不胜举。这是五律。七律也不少,典型的是崔颢黄鹤楼诗,严羽称为唐人七律第一,前二联上句失律,下句合律,就是例证。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也是上句不甚合律,下句格律不失。这里有人名地名不宜改的情况,有率意而为,“诗成不可改”的成分,也有故意拗律,破庸破熟,创格创调的尝试。七律第七句末三字的仄平仄,几成通例,人多采用,即是证明。还有人说,写诗重内容不重形式。我认为此言大谬!
八、孤平尽量避,拗句可不救。此意上面已讲,不再重复。
这八条,总的精神还是: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小。
总
总而言之,所有有关诗词艺术的争论,都有其合理性和相对性。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创作中的各种限制,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会有。大家名家有,初学者更有。叶圣陶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为了写一首《水调歌头》参加第二天学习毛主席《词二首》座谈会,搞得一晚上没睡好觉。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古人早有办法,就是词不害意。《红楼梦》更借黛玉之口,说有了奇思妙句,格律也可以不管了。艺术形式是人们的创造,同时也是工具,创造这个工具,目的是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不是相反。我们尊重它,使用它,是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我们的创作。在诗词艺术上,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求大美,容小疵,求全责备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个度。只要作品有新意,有创造,就应该给与肯定和点赞。否则,谨小慎微,因小失大,对细节斤斤计较,甚至吹毛求疵,就会影响创作热情,忘了创作的宗旨和目标。
2023.3.3.响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