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鉴:永不沉没的岛屿——评魏义友《铁路诗话》
(2022-11-26 02:07:30)永不沉没的岛屿
——评魏义友《铁路诗话》
唐楷鉴
此书以铁路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一百多年的经济文化时代风貌。四百多位诗词家的身世资料、社会活动和艺事交游,近二千首诗词曲(包括断句)的本事背景、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及其点评,并附带出艺术规律和艺术精神的总结和阐释。提瓜扯蔓,连锁无穷。其资料信息之丰富,使人读之不累,思之有味,忆之又连类无穷,浮想联翩。
魏君学富识深,汲取古典诗话的写作优点,推而广之,开创了一个新体例。为诗词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开辟了多向通道,使原作鲜艳发光,生色发光,让读者穿肤见骨,凿壁透光。触类旁通,前后勾连,这就是以路观人,以人观事,以事观时,以世观诗,以诗观艺,以艺见道,以道见世。往复连环链接无穷。沿波讨源,顺藤摸瓜,提纲挈领
如录陈独秀的关于铁路事件的诗后,即链接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又举陈的其他力作,附带文化阐释。记述李大钊与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关系之后,又单列了“亢斋”一名的释义,又援引其他学者各种著作和本事活动。林伯渠的“怀安诗社”,朱德的“保路诗”及报路风潮始末,康有为的铁路诗及康氏父女联句,柳亚子五结诗社,霍松林、钱中联、王季思三大家的同题争雄之作,潘受车上看日军投降,“新华体”,全球汉诗会长张济川,铁路医师刘玉霖及其诗词活动,工程师林修及其祖父的前清轶事,铁路专家王兆藩的诗词与工程业绩,芜湖铁路大桥兴建始末,毛泽东诗词真伪,徐文述诗词生平,凡此种种,实难枚举。问题是重要的作品,篇篇都有史料钩隐,节节都是人文实录,事件背景,典籍出处,环境特点,人物性格,无一不让人读来兴味盎然。有些资料虽非秘籍孤版,但一经指点,便生新悟。探幽发微,实在让人称赏不已。诸多的人文史料赖诗词而引发,而诗词多属佳作,不同篇章,不同意蕴,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争奇斗美,异彩纷呈,让人在欣赏诗词艺术之美中又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社会信息,历史风云和时代步伐,使人受益良多。
此书是一部铁路诗词文化的百科全书。诗词发展史,佳作赏读,艺术论,创作论,诗人论,佳作论,题材、体裁、格律、意境、修辞等等,都在具体作品的点评中,或是明确的揭示而出、总结而出,或是不经意间连带而出。
此书是诗词创作的教科书。它的品位定在雅俗共赏的坐标上,雅者不嫌其浅,俗者不畏其深,这是一种最得人心的定位。就普通作者来说,举凡生活积累、典型感受,素材提取,诗质判定,意象选择,意境构建构造,题旨开掘题意发挥,意蕴包含,变型处理,典故选用,炼字炼句造句,声韵对仗,诗境开拓,病疵避免,谐词逸趣,庄词谐语,调整修改等诸多实践问题,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阐释,自然带出,循循善诱。不管正说反说,都使读者极易理解和接受。不像一般的教科书,章章堆砌,节节分析。条文罗列,分类堆码,枯燥无味。这里面最可贵的是一些创作经验的总结,艺术规律的揭示和提醒,虽非创新高论,但却是最重要、最基础。《分说九则》,是作者多年的艺术经验总结,是创作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是诗词创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表述朴实,论说清畅,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最有益于初学作者。
此书还有一个最大特色,是对几百位作者千余首诗词作品介绍中的点评。对创作风格,艺术特色,赏读亮点,点评都精到恰切,准确深入,语言精炼,点到为止。喜用四字句式,以形象语言和审美概念相辅相成,按照诗词艺术的审美特点,意象灵动、含蕴多层、语带弹性、讽颂微中、美刺莫辨、亦正亦反,亦此亦彼、诗无达诂等等,做到含蓄和晓畅、直揭和隐喻、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把诗词意境韵味的特征和倾向,精炼扼要而又不失明确的表述出来,成为描述诗词意境及其审美特点的最佳表述形式。真可谓是要言不烦,片言释疑。在众多作者、众多作品情境复杂、意态纷呈、千汇万状的状态下,给各家准确定位,而且做到类而不同,同不犯重,确实很难。这里面,既有艺术特征,又有自我感受,既有诗法技巧,又有审美效果,主宾彼此,这也是中国艺术审美思维的基本形式。此书没有某些评论常有的大而无当、空洞玄虚、不可捉摸之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中华诗词点评的经典语言的参照体系。
我们从书中看到,本书没有门户之见,为历史观点、美学原则、实践规律为准。没有世俗偏见,没有官场等级差异,达官贵人,匹夫杂工,诗词巨擘,寒门村儒,高低贵贱,一视同仁,不因社会地位官职大小而异。唯质是取,唯艺是从,只要有一意之美、一语之奇,一字之精,一联之巧,即予点出,心态平和,笔底含情,视野开阔,议论切实,措语精当,与人为善。无吂吹之意,有奖掖之心。言之有据,思之有理,读之有味,忆之有趣。没有一点诗坛权威居高临下的口气,没有一点褒贬失当的毛病。
文笔朴实而优美。思维缜密,语言典雅,浓极而淡,绚极而朴,读其书如与哲人聊天,轻松闲雅中不知不觉得到启发,获得教益。其中许多篇章可当作散文读,如写徐文述、王兆藩、邬惕吾、刘士杰、刘玉霖、薛志君等长篇短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诗友之谊,相知之乐,相互尊重,相互怜惜。对命途多舛之士,又流露出爱之欲助、悲悯无方的情怀。
《铁路诗话》是作者读万卷书兼行万里路的积累和成果。想当时也,作者南询北访,东问西寻,鱼雁交驰,焚膏继晷,手不停披于史海文丛,笔不停于记录书写,十年之久,终撰成书,心血凝结,魂梦萦绕,每每为之废寝忘食。何以如此执迷?难解的诗情结,难辞的使命感使之然也。瑰丽的篇章,丰富的内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必将放射出永难消减的光芒。
《铁路诗话》高雅纯正,深厚精美,反映了中华诗学的新成果,继承和弘扬了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代表了中华诗词的正脉。
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由阅读、自由认可的时代,因此,对某些读者来说,也是一个容易被误导的时代。《铁路诗话》以其坚实纯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屹立在这自由海洋的风浪里。它是一座永不淹没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