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我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得出了规律。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但是,这套理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并不透彻,练习中的错误率仍旧居高不下。有一次,在课堂上分析作业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子和分母的故事。
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三部分组成。分母之所以叫分“母”,它就好像一位母亲,包揽一切;分子之所以叫分“子”,它就好像是母亲的一部分。
分子好像是母亲(分母)的儿子,儿子一样大,母亲大了,老了,不中用了,那么整个家庭的力量(分数)就小了;母亲小,说明她还是年轻能干的妈妈,那么整个家庭的力量(分数)就大了。所以说,“分母大,是假大。”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母亲一样大时,儿子大了,那整个家庭的力量(分数)就真的大了,充满力量。而儿子还小,那整个家庭的力量(分数)肯定很小。所以说,“分子大,才是真的大。”
听完了这位小朋友分子和分母的故事,同学们似乎找到了比较这两类分数大小的秘方,都能顺利完成了。
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就把分数比较大小这个知识点突破了。因为学生联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使平时的学后进生也明白了。
数学虽然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但是数学语言艺术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严谨性,很多时候遮住了数学知识的熠熠光辉,很多时候,孩子觉得上学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在充分尊重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它穿上可爱的外衣,让知识变得栩栩如生,那么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数学知识的。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从学生的“日常语言”出发感知“数学语言”,运用动手操作、引导示范等多种方式训练掌握“数学语言”,并在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就实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散发魅力,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我们突破文路、教路、学生学路、教师评路一条线的传统课堂模式,不断注入活水,使教学常教常新。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焕发崭新的生机,我们在三尺讲台上、一方黑板上、一间教室里、一片天空中绘制动听的五线谱,为学生弹奏美妙悦耳、经久不息的音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