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次要受弯构件配筋的计算”说开去

(2020-10-22 14:48:47)
标签:

nvslch

次要构件

最小配筋率

优化设计

分类: 结构设计理论

破题

今年的一注考题里出了这么道题,问一挑耳的最小配筋率,收到这个话题后,觉得短小精悍,正适合编个excel来嘚瑟并忽悠下群友,涨涨博客和公众号的人气。但表格编完了,回想一下“次要受弯构件配筋”这个话题,也真有价值来写篇小文章论一论(不耐烦的可以直接看最后两行并点赞)。

从“次要受弯构件配筋的计算”说开去

承题

混凝土构件的配筋率,一直是结构设计优化的关注点。其实从习惯上讲,很少有人关注次要构件的配筋,实配钢筋基本是靠习惯做法来保证。那么如何定义这个次要构件,具体怎么计算呢?

起讲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5节中规定了构件的配筋最小配筋率要求,这里强调一下,标题是“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纵向”不解释,“受力钢筋”这一定语往往被误解。具体在设计中,往往仅看8.5.1条,一概用0.2%左右配筋率控制配筋量,误解公式8.5.3-1仅用于非受力钢筋。实际上工程上有很多次要受力构件,例如:各种挑耳、次梁端部、防水板等(应该还有,暂时就想起来这么多),关于防水板的设计有很多争议,这里要延展一下。

几条腿

防水板常常作为独立构件来配筋,一般按0.15%或者0.2%来配筋,有人说这是次要构件,有没有必要配这么多?我也想问问,配这么多就够吗?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概的几种形式,筏板+防水板、独立基础+防水板、承台+防水板。人为的认为基础构件仅承受上部荷载,防水板土体自承。除了第三种“桩-板”,前两种实质上是变厚度筏板或柱帽筏板,除非持力层足够刚,沉降差极小,否则沉降差会形成应力,这是受力构件,不该归类为次要构件。那么怎么才能基本实现理想中微受力甚至不受力呢?理论上应该做到主体施工完毕再进行防水板施工,这就涉及到施工方案的配合,要不要留止水带等问题?还有常用的同期做法,采用防水板下设置EPS板的方案,这又涉及到土层和EPS板的压缩性对比,现实中EPS板离散性较大,未必如设计所想的那么容易拿捏。

 

设计者解读或者应用规范,往往陷入到纠结具体条目的泥潭,关注条款的概念和数值要求,忽略规范体系整体布局,其实通过阅读章节标题更利于理解意图。

举两个例子:一、抗震设计里什么是“抗震措施”?哪些又是“抗震构造措施”?其实不必查找其它资料,《抗规》的标题就非常清晰说明了这个基本问题。拿混凝土结构为例,6.3节、6.4节墨迹的都是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在前面两节已经交代清楚了。二、“单层砌体的抗震设计依据什么”?很多附属工程,例如门卫、泵房、空压站、垃圾处理间等等,因为种种原因要采用砌体结构,《抗规》第七章标题是“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砌体房屋”,往往审图会依据抗规这个章节来约束单层砌体抗震设计和具体构造,这是不合理。规范都不适用嘛,不能说吹毛求疵,也可以说张冠李戴了。单层砌体应该主要执行《砌规》构造部分,可以参考《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结合《抗规》的构造措施来实践,那些整体抗震横墙间距和多少横墙的有概念意义,但没必要纠结数值大小。

废话少说,这个简单题目还啰嗦这么多前因后果的,干货在哪里

要在明确次要构件的范围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次要构件最小配筋率”这一规范条目,可能是有效降低钢筋含量的措施之一。

 

尾椎

关于防水板的配筋率要求,中国院的“技术措施”,建议防水板配筋采用0.2%+,西南院“技术措施”建议最小0.15%。个人建议,适当考虑弯矩后计算配筋,对比8.5.3-1式后,采用包络值,也即是说,计算配筋量不大于其值时用次要构件配筋率控制,大于时按0.15%执行。

 

 从“次要受弯构件配筋的计算”说开去


笔者根据《砼规》8.5.3条编制了计算表格,百度网盘共享,地址如下:

https://pan.baidu.com/s/1Y7b3X7wHgup6TX9r9cv8MA,提取码为“ae2f”。

 

作者:nvslch

邮箱:nvslch@126.com

时间:2020-1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