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这一说法有个形成过程。
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因人而异的:
▲诗人——书画琴棋诗酒花,开门七件任人夸。而今有酒独自吟,奈何无人对诗话。
▲秀才——笔墨纸砚诗书画,行年件件不离它。吃尽寒窗千般苦,迎来科场状元花。
▲商人——金银丝帛盐糖茶,四海买卖三江达。 开门七件钱为本,迎来八方店作家。
▲员外——田林稻畜桑丝麻,七般心事日牵挂。 祭祀祈祷天地佑,年丰仓满金银发。
▲地保——听看访问酒钱茶,日夜奔波为了它。官府衙门常出入,街坊百姓我当家。
及至宋代,有位樵夫砍柴之余,将其艰辛生活作诗一首,此诗颇能道出民间疾苦: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辛苦劳累一辈子,半年糠菜半年瓜。此后,开门七件事就特指“柴米油盐酱醋茶”了,且以此入诗,蔚然成风。
元人杂剧《玉壶春》、《度翠柳》等剧目中多以此“七件事”入诗。《刘行首》第二折有诗云:
教尔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描写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情景,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别有情趣。
陈锡路的《黄奶余话》中有诗云:
书画琴棋酒诗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件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者的生活由舒适自在、充满闲适,转变为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抚今忆昔,不禁感慨万千。
明代书画家唐伯虎,亦为生活所困。他在《除夕口占》中写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末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诗人除夕贫困至极,七件事样样皆无,却还有闲情逸致在竹堂寺里观赏梅花。虽已贫极,贫而清雅,乃真君子也!
明代小说中,说一安贫士口占一诗: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
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
古代文人学士崇尚“安贫”、“知足常乐”,诗人虽然囊中羞涩、腹内空空,仍不忧不愁,锄月种花,可渭苦中作乐。
有一首无名氏的《避债吟》超脱得更有趣:
门前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了看梅花。
债主纷至沓来,诗人竟有心思避而观花,恐怕只是借诗解嘲,聊以自慰罢了。
无独有偶。晚清时,长沙有位老秀才,除夕之夜古庙躲债,吟诗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无钱去买又无赊。
思量只好将身卖,问遍长沙不要爷。 既是辛酸的自我调侃,也是含泪的凄凉歌哭。
解放前夕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老教师夫妇相依为命,薪水难以糊口,吟诗曰:
开门七件愁煞她, 柴米油盐酱醋茶。
好在三味无须买,肚内饱尝酸苦辣。 古人云:“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知识分子也是人,照样有“开门七件事”之难。老教师饱尝个中滋味,发而为诗,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有一首无名氏的《自叹》诗云:
柴米茶盐酱醋油,而今样样费绸缪。
吞声不敢长嗟叹,恐动高堂替我愁。
这是一位孝子,虽生计艰辛,却还得在二老面前装笑脸,背后也不敢高声长叹。虽穷不忘尊老,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令人顿生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