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在小鱼
自在小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25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总结与反思

(2013-06-15 09:37:04)
标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反思

技术如何促进学习

研究生培养

教育

分类: 学习实质是反思加改变

这学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两大模块,一是分小组汇报具体学科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案例;二是研讨最新文献。在此,就这两模块分别做总结,并对课程改进提提个人看法。

一、        关于学科整合

我们共分四个小组,分别就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四门学科做汇报。聆听了四科汇报,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具体学科的一些应用软件、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最深的体会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最大的无奈是现实教学课堂里由于设备有限,还只能靠电脑+投影的传统组合,技术的作用还只能局限于情境创设、知识表征。

二、        文献研讨

这个研讨过程还是挺有意思,彼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记得在讨论《Web2.0时代的共享教学法:内涵、技术与策略》时,我一人对峙班里其他人,那个激烈场面是让我印象深刻啊。不过,同学们提的很多反对意见真的也给我很多思考。

我的基本观点:共享教学法并非新教学法,这是我们平时就在使用的。

如他所强调的特质:1)师生角色的新转变,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应成为知识的积极生产者与共享者,教师应成为设计者、指导者、监控者;2)共享过程与共享内容并驾齐驱,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借助技术分享交流彼此想法、学习资源等;3)发展学习社区,即学习者间互相尊重、交流协作;4)技术强化共享活动,如Blog体现用户中心,通过编辑上传等就可以共享资源,还可以创建博客圈,组成一个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形成学习社区;5)重视同伴评估。其中最核心的是学习过程与内容的共享及同伴的评价,这也是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与学的时候强调的。

再如共享教学法的教学流程:1)明确任务;2)独立思考;3)协作交流;4)同伴评估;5)追踪汇报;6)反思评价。这也无异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络探究式学习(Web-Quest)、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等。

同学们反驳说,没有绝对的“新”,共享教学法还是能给他们很多启示,如在强调共享及其技术支持方面。

其实,我很认可“共享”这一提法,它在价值取向上给予我们方向,但是否能上升到一种教学法,我觉得需要考究。我不认可文章中只是泛泛而谈该怎样,我希望知道的是,怎样的共享机制才能促进共享意识和行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共享?该在什么时候共享?隐私如何保障?其实这又回归到了我们的教学设计。

文献研讨,我的最大收获:专业上,提醒我需要重视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深刻理解;学习方法上,学会通过交流审视、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方法。

三、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我并不赞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提法,因为它给人的暗示、引导人的思考很容易只是课堂信息化而已却忘了最初的目的,我更赞同“技术如何促进学与教”,这种表达很口语,非官方,也不正式,但却指引思考的方向。在整合的问题上,我认为学校的教研文化及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整合更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持续性地实践和思考!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该如何实践,思考的方向、方式、方法又该怎样才更能解决问题。说着说着,似乎就涉及到教师学习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广义上的学习问题,教师学习同样涉及学习动力、策略、方法、评价等学习具体问题,我们该关注的点又该在哪里呢?与技术相关的问题?这张网似乎越拉越大,也越拉越深,该怎样理清思路?……我必须承认,我的思维稍稍有点纠结,我认为很多东西不可分割,但精力有限、专业有所长,又必须以某个角度或某个元素或某个程序等等逻辑方式进行分析与综合。归根结底,是功力不够,我需要更多实证数据、实践经验、理论修养!表示愿意继续深入学习。

四、        课程体会与建议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专业思考或是学术交流技巧方面都很有收获,这得益于朱老师开放自由的教学理念。关于课程改进建议,我有两点想法:1)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环境尽可能信息化,尤其是让我们教育技术者亲身体会网络协作、网络探究等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当然学校条件有限,这个可以理解,尽量争取吧,嘿嘿;2)文献研讨部分可加强规范训练,平时我们的研讨都还只是看完文献后提各自想法观点,而这些想法观点很多时候还处于头脑风暴阶段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多少有些随意,我认为还应加多以环节——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后再论证自身观点或反驳他人观点,这个观点提炼过程、论证过程对学术研究能力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当然这也是有缺点的,深入需要时间,需要舍弃其他新话题。关键看课程定位吧,若是从培养研究能力而言,则可加强规范训练;若是从追踪前沿,则可浏览式学习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