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士的精神图谱廖理南
(2025-11-17 14:40:02)
金忠士的精神图谱
廖理南
金忠士(1556-1618
年),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循吏廉臣,自幼聪慧好学,胸怀经世济民之志。其精神成长的根基,早在少年时期便已筑牢。13
岁随家迁居宿松时,母亲备银三两嘱其雇轿,金忠士却坚持徒步数百里,银两完璧归赵。这一细节不仅显现其 “安贫乐道” 的早慧心性,更暗合后来
“七载勤劬,操行如一日” 的为官操守。在宿松求学期间,他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精神,深得名师章伯玉器重,奠定 “经世致用”
的思想底色。这种 “徒步赴松” 的坚韧品格,成为贯穿其一生的精神主线 ——
无论是面对后续困境的迎难而上,还是朝堂之上的犯颜直谏,皆可见少年风骨的延续。万历十九年(1591
年),他于乡试中一举夺魁,次年春闱再登进士第,凭借出众才学与过人胆识,十月便受命出任江西乐平县知县,在这一职位上勤勤恳恳履职七载,创下了彪炳史册的治政业绩。
临危受命,治乱兴邦治乐平
江西乐平素以 “难治”
闻名遐迩,在金忠士赴任之前,该县令职位已空缺长达两年,地方治理废弛,社会秩序混乱,无人敢贸然接任这一
“烫手山芋”。金忠士临危受命,怀揣着 “澄清吏治、福泽百姓”
的初心抵达乐平,甫一到任便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以雷霆手段整肃积弊,迅速扭转了地方治理的颓势,让乐平重拾清明秩序。乾隆版《乐平县志》盛赞其
“七载勤劬,操行如一日”,这短短九字,既是对他履职生涯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其为官操守的由衷敬仰。其在乐平的德政实绩,具体体现在六大方面:
一、威德并施,整饬风气安民生
面对乐平当时民风涣散、秩序紊乱的状况,金忠士秉持 “英敏有德,威治行务,整大纲不尚繁琐”
的治理理念,推行恩威并重、德法并举的治政策略。他首先健全地方法规条令,明确奖惩机制,既以严明法度震慑顽劣之徒,又以德行教化引导百姓向善。在他的悉心治理下,“士庶与行,人人咸知自爱”,官吏恪尽职守,百姓遵纪守法,原本浮躁混乱的社会风气迅速焕然一新,地方治理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二、督修水利,兴农固本惠桑梓
农业是民生之本,水利则是农业之基。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金忠士深知水利对于乐平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亲自统筹规划,主持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历时数月共修成水利设施十座,覆盖县域主要耕作区。不仅如此,他还体恤民情,个人捐出俸禄修筑
“何家塘”—— 这座水利工程长近三十丈、阔十五丈,建成后可灌溉农田一顷一十亩,彻底解决了周边农田 “靠天吃饭”
的困境,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三、输谷储粮,未雨绸缪备荒年
乐平地处江南,虽物产丰饶,但时有灾荒发生,“一遇岁荒动辄掣肘”
的难题长期困扰着当地百姓。金忠士高瞻远瞩,将备荒救灾视为民生大计,积极推动民间储粮体系建设。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他率先垂范,捐出自己的俸禄购置六百石谷物,分别存入常平、常丰、常登、常盈、常亨、常裕六所社仓,以补充官仓储备之不足。这一举措构建起
“官民联动、常备不懈” 的灾荒应对机制,让乐平百姓在后续的灾年中得以从容应对,免受饥馑之苦。
四、兴学育才,文脉传承泽后世
“致治之要,首在育人;育人之本,在于兴学。”
金忠士深知教育对于地方发展的深远意义,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他亲自拨款重修乐平县学,规整校舍、添置典籍,为学子们营造了良好的求学环境。随后,他又主持扩建县治东社学,“增大其规,为储养俊彦计”,着力培养地方人才。后来,他积极支持县人王邦本捐资扩建社学,并将其更名为
“洎阳书院”,亲自题写匾额,还撰写了《义士王邦本输财建洎阳书院记》以志其事。后人为感念金忠士兴学育才的德政,将书院再次更名为
“丽阳书院”,让他重视教育、传承文脉的理念得以代代相传。而这份对教育的重视,在他日后的仕途生涯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五、抚孤济贫,民本情怀暖人心
金忠士始终秉持 “以民为本” 的执政理念,对弱势群体关怀备至。乐平的 “养济院” 前身是宋代的
“居养院”,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失去了收养孤鳏老人的功能。金忠士见状,立即发动官吏百姓捐资重修,精心修缮房屋、添置生活用品,让养济院重新恢复功能,使
“孤鳏无依者得其所养,穷民困乏者获其庇佑”。这一举措彰显了他 “视民如子” 的仁政思想,也让百姓深深感受到了官府的温暖。
六、主修县志,存史留迹传文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志为镜,可以明得失。” 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金忠士深感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之重要,牵头主持纂修《乐平县志》。这部县志是乐平县第二部官修县志(首部修于明正德十四年),他广搜史料、严谨考证,亲自主持编撰工作,详细记载了乐平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人物事迹、政令举措等内容,为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留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后世研究乐平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
宦海升沉,文武兼修铸忠魂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金忠士因在乐平的治政功绩卓著,声名远播,被朝廷征召为监察御史。任职期间,他秉持公正、直言敢谏,先后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所到之处,整肃吏治、体察民情、平反冤案,深得百姓爱戴与朝廷认可。在河南巡按任上,他编撰的《两河观风录》,揭示了其精神世界的另一维度。这部现存唯一由其主持的科举文献,收录四书文百余篇,既体现晚明
“正文体” 运动中对阳明心学的纠偏,更暗含 “以文载道” 的教育理念。他强调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通过规范科举文体引导士人关注现实,与乐平兴学育才的实践形成 “治政 — 教化”
的闭环,这种将教育作为社会治理根基的远见,使其精神境界超越了单纯的循吏范畴。
此后,金忠士调任榆林兵备道,在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韬略。他打破 “战败必严惩” 的僵化军规,提出
“宽宥小败、重赏奇功” 的奖惩新制,解开束缚将士的 “绳索”。面对俺答汗后裔与西海蒙古的联合侵扰,他采取 “以战为和”
的弹性策略,亲自督战扭转 “督抚闭城、将官推诿” 的颓势。所奏《筹边七议》被朝廷采纳,其中 “修堡寨、练乡勇、通互市” 三策,展现了
“文武兼修” 的治边智慧,使延绥成为明末少有的 “壁垒一新” 的边防重镇。
期间,金忠士始终坚守初心,即便弹劾潞王后遭贬福建,仍
“无戚容”,始终以国事为重。在矿税横征的万历朝,他敢于叫停
“徽州契税案”,坚决保护地方民生;虽未在安徽为官,却两度为桑梓纾困,用行动诠释着 “以民为本” 的执念。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他凭借多年的政绩与口碑,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在更高的职位上继续践行着 “为民请命、为国尽忠” 的初心。
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金忠士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临终前犹念
“边事未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与百姓。他在乐平任职的七年间,“威德并行,恩被万民”,离任后,当地士民感念其德政,纷纷上书申请将其列入名宦祠,常年祭拜缅怀。
精神永续,跨越时空照古今
从宿松徒步少年到延绥殉职巡抚,金忠士用 62 年生命诠释了
“三重超越”:超越个人得失,无论顺境逆境皆以国事为先;超越时代局限,在黑暗的万历晚期坚守民本底线;超越地域畛域,其德政与精神惠及皖赣陕三地。数百年来,金忠士的廉吏形象、仁政事迹一直在乐平、宿松及延绥等地广为传颂,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他这种将 “民本” 镌刻于治政、“担当” 熔铸于风骨、“创新”
贯穿于实践的精神图谱,恰如他主持重修的乐平水利工程,历经四百年风雨,至今仍滋养着为政者的精神田园。其
“勤政务实、为民谋福、文武兼修、勇于革新”
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的为官者、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与行动指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