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隘口燃灯寺与燃灯佛释为尊释为无策划罗连开撰文廖理南审定

(2025-11-08 19:05:14)

隘口燃灯寺与燃灯佛

释为尊 释为无 策划  罗连开 撰文   廖理南 审定


       一、灵境栖禅:山水环抱的千年古刹
       燃灯寺,这座宿松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静卧于县内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南麓的怀抱之中。长溪河如一条碧绿丝带,自西蜿蜒而来,在隘口乡燃灯村境内轻柔萦绕,距县城二十余公里的路程,隔绝了尘世喧嚣,造就了一方"山环水抱,钟灵毓秀"的净土。

      这里,群峰叠翠如天然画屏,竹海松涛连绵数十里不绝,森林覆盖率高达90%。盛夏时节,当外界酷暑难耐,此地平均气温却仅22.6,负氧离子含量更是超过6000个/cm³,每一次呼吸都是对身心的涤荡。清风穿林而过,裹挟着松针的清香与溪流的湿润气息,沁人心脾。长溪河清澈见底,水底鹅卵石滩错落有致,溪水潺潺如天籁之音,与山寺悠扬的钟声相互唱和,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禅意画卷,引人入胜。

       早在《顺治志》中,燃灯寺便已跻身"全县十景之八",是宿松古十景中唯一的寺庙景观,其地位可见一斑。道光八年版、民国十年版《宿松县志》均有详实记载:"燃灯寺在治西三十里长溪庄,昔有金像飞来,古异莫测。一说佛像皆汉晋时遗,明万历壬子寺始建,《通志》作唐金二祖师建。崇祯末毁,清顺治辛卯知县孙继文捐资重建,岁久栋柱不搘。光绪间邑绅朱则云、朱燮勋等纠集士绅劝募重修,特起黄鹤亭敬迓吕祖,四山环拱如躬桓,朱燮勋撰文以记"。2011年版《宿松县志》更是以430余字的篇幅,系统梳理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与建筑状貌,足见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分量之重。

        二、千年沿革:从汉晋遗珍到当代禅林
        燃灯寺的历史脉络,如一条蜿蜒的长河,可追溯至公元2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初兴于盛唐气象之中,鼎盛于明清两朝,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佛法薪火却始终未曾断绝。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岳西县司空山金二祖师奉朝廷诏书,自京城来到松滋(宿松古称)督修寺院,为燃灯寺奠定了坚实的佛教圣地基础。时光流转至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古寺重建时,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佳话:住持僧演十外出化缘归来,行至长溪河银子石畔稍作休憩,无意间扯草净手,竟在草下发现了白银。演十和尚欣喜不已,遂携银归寺,这笔"天赐之财"最终使得大殿得以圆满竣工,成为一段千古美谈。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知县孙继文慷慨解囊,捐银重建古寺。此次重建的山门全部采用石材砌成,上面雕刻的龙凤、花鸟、八仙等图案栩栩如生,其工艺之精湛,在皖西南地区实属罕见,足以与敦煌、龙门石窟的石雕艺术相媲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光绪年间增建的黄鹤亭,因落成之后有双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如今亭中左侧楹柱上端仍完好保存着当年的木雕黄鹤,成为古寺历经劫难后幸存的珍贵遗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近代以来,古寺的命运多舛:1951年,寺院被毁大半;1967年"文革"期间,更是几乎全毁,殿宇的材料被挪用修建公社房屋,仅剩下那只黄鹤木雕与少量明清碑刻得以留存,黄鹤亭亦被改作茶叶加工厂,昔日清净禅林一度沦为凡尘俗世。

       转机始于1980年,九华山宝慈僧弟子妙清法师在此地出家,于废墟之上重拾香火,点燃了古寺复兴的希望。1991年起,汪金龙、邓骥才等一批热心乡贤居士牵头募资,先后修复了古佛殿、山门、斋堂,并新建了望月亭,古寺逐渐恢复生机。2013至2017年,汪学宽先生个人投入200余万元,进一步扩建殿宇、整修广场,古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10月,扬州鉴真佛学院释为尊法师慕名而来,出资70余万元对寺院进行修缮改造,并在县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终结了以往"头家管理"的模式,使古寺真正回归到修道人手中,重现了清净禅林的本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神话流韵:燃灯佛光照古今
       燃灯寺的由来,并非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承载着一段段佛道交融的美丽神话传说,为这座古寺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相传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燃灯佛降生人间,他的身体光明如灯,照亮寰宇,故又名定光佛。燃灯佛云游四方,当他来到罗汉尖长溪河畔时,只见雪山崖边碧翠连绵,山中灵气氤氲缭绕,实乃修行宝地,遂于燃古洞内闭关修行,潜心悟道。如今,那座燃古洞依然存在,旁边还有仙步石崖,默默见证着当年的神迹。

       又有一个传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燃灯佛正在此地选择寺址,玉皇大帝感其诚心,派遣巧匠鲁班连夜架设山门。当地百姓感念圣恩,纷纷出力,燃灯寺由此始建。另有民间传说版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兵燹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某夜,突然雷电交加,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自西方天际飞来,降落在长溪河畔。次日清晨,百姓惊奇地发现,一座庙宇已巍然耸立,此后,兵匪再不敢涉足山口,古寺遂成为一方庇护百姓的净土。

       燃灯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评书大师单田芳演绎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燃灯老祖更是位列十二上仙之首,道法高深莫测,连如来佛祖亦对其敬重有加。《封神演义》中记载,哪吒年少时骄横难制,其父亲李靖得燃灯佛所赠七孔玲珑宝塔及咒语,方才收服哪吒,使其改邪归正,成为伐纣先锋,最终助周武王平定天下,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些脍炙人口的传说,不仅为古寺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也让燃灯佛"除恶安良"、"慈悲济世"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四、人文荟萃:禅灯照彻读书路
      燃灯寺,不仅是一方佛教圣地,更是宿松文风蔚然的文化摇篮。自明清以来,无数宿松名士曾在此求学悟道,借禅灯之光精进学业,成就了一段段"寺内读书,寺外成名"的佳话。

       万历进士金中士、明末理学大师方际明、崇祯进士田有年、被誉为"清初三才子"之一的朱书、清末进士朱绍文等,或因家境贫寒,无力购置灯油,便来到寺中借佛灯夜读;或因仰慕佛门清净,选择在此潜心治学,最终都成为松滋文坛乃至全国的巨匠。方际明曾写下《燃灯寺怀金开府元卿》一诗:"双鬓飘零任转蓬,喜逢开土一谭空。蒲团夜静知猿寂,江河秋回有臛通。望野尚怜兵战后,怀人常在月明中。榆关八月吹黄叶,吴水燕云寄楚同",字里行间,道尽了当年在古寺读书治学的往事与情怀。

       除了朗朗书声,历代文人墨客更在燃灯寺留下了诸多意境深远的楹联佳作,为古寺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其中,皖松文坛领袖朱书所题楹联尤为知名,流传千古:"古寺燃灯,借一点灵光,好读圣经贤传;长溪如带,流千秋秀水,都成学海文澜",将禅意的空灵与文心的厚重巧妙融为一体,意境高远。清末民初宿松文人陈良亦撰联:"古佛泛慈航,放万丈灵光,指引众生,同登觉路;燃灯传圣偈,洒一壶甘露,化除诸难,尽扫尘埃",言辞恳切,彰显了佛法慈悲普度的胸怀。民国时期汪甲栋所撰对联则更为生动形象:"屹立耸仙亭,玉笛横吹,最好是金鼓谐音,铜铃叶律;庄严昭佛像,灵光普照,问什么二郎护法,七祖传灯",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古寺当年的盛景与悠远传承。直至民国末年,寺内仍设有学堂,聘请饱学之士教书育人,培养出的学子遍及省内外,文脉传承绵延不绝,从未中断。

       五、今貌新颜:佛光永续焕生机
       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如今的燃灯寺,已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寺院占地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山门朝南偏东方向敞开,迎接四方宾客。山门前设有1200余平方米的宽敞停车场,极大地方便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与游客到访。

       踏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居中的天井,两侧250平方米的佛殿内,四大天王塑像威风凛凛,神情肃穆,守护着一方安宁。天井正北方向,是160平方米的古佛殿,殿内燃灯古佛、如来佛、弥勒佛三尊圣像庄严肃穆,端坐其间,佛光普照,令人心生敬畏。古佛殿左侧是100平方米的地藏王殿,右侧为观音菩萨殿,地藏王菩萨的大愿与观音菩萨的慈悲在此完美融合,庄严而祥和。再往右,一栋450余平方米的两层砖混小楼,分别用作僧房、客房与餐厅,设施齐全,可同时接待60余人就餐住宿,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便利。

       沿着古佛殿大门向东南方向前行260余米,便来到了120平方米的黄鹤亭。亭内供奉着纯阳帝君(吕祖),而那只历经沧桑的木雕黄鹤,依然静静地栖息在左侧楹柱上端,成为古寺千年变迁的无言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传奇。

       山环水抱之间,今日的燃灯寺,既完整保留着"千峰浪涌,万木烟华"的自然灵秀之美,又承载着"九年面壁,六度波罗"的深厚禅心慧悟(汪金龙题联)。从汉晋时期的佛像遗珍,到唐宋时期的寺宇初兴;从明清两代的鼎盛辉煌,到当代的重焕生机,这座古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兴衰荣辱,却始终屹立不倒。它不仅是宿松地区宗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更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文化瑰宝。

      千载佛光映长溪,燃灯永续照人心。如今的燃灯寺,正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信众与游客,继续书写着"灵光普照,文脉永续"的不朽传奇,让千年古刹的智慧与慈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