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石与九井沟:一段跨越千年的人文山水情缘廖理南

(2025-11-07 10:48:41)
王安石与九井沟:一段跨越千年的人文山水情缘

廖理南

       被列宁盛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出身于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一个世代书香、仕宦辈出的家庭。其父王益在王安石少年时期曾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这样的家庭背景与宦游经历,使得他在弱冠之年便能随父遍历楚越、吴越等地,饱览各地风土民情,体察民间疾苦。这段独特的人生阅历,不仅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更在他心中深深埋下了关注民生福祉、矢志经世济民、力主变革图新的思想种子,为其日后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年仅21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了他的仕途。与当时许多进士汲汲于京城繁华与中央职位不同,王安石展现出了迥异的志趣与远见,他主动请缨赴地方任职,渴望在实践中磨砺才干,了解真实的社会。他先后历任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及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地方任上,他勤政爱民,兴修水利以利民田,减免赋税以纾民困,推行教化以正民风,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也深刻洞察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十二月,他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由此正式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亦称“王安石变法”)的大幕,试图扭转北宋王朝的颓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王安石的身份远不止于“改革家”这单一维度。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缜密,议论风生,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列为“唐宋八大家”,在宋代散文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词亦独具风骨,意境高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名句,至今仍为世人所传诵,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位在政治上叱咤风云、位高权重,在文学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历史文化巨匠,为何会与地处安徽宿松的九井沟这一方水土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故事,要从九井沟那鬼斧神工的自然灵秀与一段感人至深的民间传说说起。

      九井沟:自然奇景与千年义举的交融
      九井沟,这片神奇的土地,坐落于安徽省宿松县西北边缘的西源乡境内,其溪水发源于西源乡与趾凤乡交界的大别山余脉——天柱峰的支系。这里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山水,而是大自然亿万年精雕细琢、鬼斧神工的杰作:环顾四周,青山如黛,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遮天蔽日;脚下溪涧清幽,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清澈如翡翠;飞瀑流泉自陡峭的崖顶奔涌倾泻而下,撞击在底部的巨岩上,溅起千堆雪浪,声震山谷;在嶙峋的岩石之间,点缀着一汪汪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碧潭——由于溪水经年累月、不舍昼夜的冲刷与侵蚀,在长达三十华里的整块岩板上,竟天然雕琢出九口深不可测的石潭,“九井沟”之名便由此而来,代代相传。

       在这九口天然形成的井潭之中,尤以“三井”的故事最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代代传颂,那是一段发生在距今一千三百余年前的唐朝贞观年间,关于“舍身救民”的悲壮往事。彼时,西源地区遭遇了罕见的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田地干裂得缝隙能塞进成年人的拳头,往日奔流不息的溪河早已断流,河床裸露,成了乱石滩涂。草木枯萎,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为了寻觅一线生机,幸存的百姓们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曾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落,很快便变得十室九空,荒无人烟,一片萧瑟凄凉之景。

       居住在当地龙王庙附近的周氏三兄弟——惠泽、惠俊、惠圣,皆是心地善良、急公好义之士。他们目睹家乡如此凄惨的景象,百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心中悲痛如绞。他们听闻乡里老辈人说,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旱,是因为掌管当地水脉的龙王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全然不顾人间疾苦所致。周氏三兄弟在悲痛之余,经过一番痛心疾首的商议,决心以自身宝贵的性命为赌注,前往三井深处传说中的“龙宫”,当面为民请命,祈求龙王普降甘霖,拯救家乡父老于水火。

       他们首先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又斋戒七日,以示对神灵的极度虔诚与请命的决心。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三兄弟手挽着手,毅然决然地走到已经干涸见底的三井井底,面向幽深的“龙宫”入口,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情怀,纵身跃下。就在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黑暗深井中的那一刹那,异变陡生: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骤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闪电如银蛇般撕裂长空,震耳欲聋的雷声在天地间轰鸣;与此同时,久旱干涸的九井沟内,溪水突然暴涨,清澈的泉水从各个石缝中喷涌而出,久违的雨水倾盆而下,顺着田埂蜿蜒流淌,滋润着龟裂的土地。奇特的是,这场救命的及时雨,仿佛有灵性一般,只滋润那干涸的农田与山野,却未有一滴淋湿过路的行人。

       一场甘霖普降,救万民于倒悬,西源地区的百姓得以重生。然而,周氏三兄弟却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家乡的生机。从此,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周氏三兄弟舍己为人、为民请命的高尚义举,也因此成为了九井沟地区代代相传的佳话,其精神如同日月昭昭,在乡邻们的口中久久回响,激励着后人。

       王安石的凭吊:感怀忠魂与题咏奇景的共鸣
      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舒州治所位于今安徽潜山,与宿松县地域相邻,当时宿松为舒州属县),在一次下乡考察民生疾苦、巡视属县政务的过程中,偶然听闻了九井沟周氏三兄弟“舍身救民”的感人故事。彼时的王安石,正满怀经世济民之志,深入基层,遍历舒州属县,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三兄弟这种“以命换雨”、为民牺牲的大无畏义举,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厚民本情怀与担当精神,深深触动了王安石那颗忧国忧民的心。这份“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担当,与他心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不谋而合,引发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九井沟,凭吊三位义士的忠魂,探寻这片山水的灵秀。

       从舒州治所出发,王安石一行一路向南,经太湖县,过风香驿,穿梅墩镇,不畏路途遥远,翻山越岭,最终来到了九井沟。他没有丝毫官宦的架子,而是轻车简从,深入民间,走进寻常农户家中,与当地老人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他们讲述周氏三兄弟的悲壮往事和九井沟的种种传说;他又沿着蜿蜒的溪涧,寻访过往的路人,仔细询问当地的风俗习惯、民生状况。当他终于走到传说中的三井边,看着眼前幽深静谧的潭水,以及岸边百姓为纪念三兄弟而设立的简易祭祀痕迹时,不禁百感交集,仰天长叹:“形体登仙去,精神万古存。”这句发自肺腑的感慨,既是对周氏三兄弟舍生取义精神的高度赞扬,也寄托了他对三位义士的深切缅怀。

      据传,为了永久纪念周氏三兄弟的不朽功绩,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王安石还特意捐出自己的部分俸禄,在西源乡龙王庙附近主持塑造了周氏三兄弟的神像,供奉于庙中,让后人得以瞻仰忠魂,传承其精神。此后,他怀着对这片山水的崇敬与对义士的缅怀,沿着三井溯溪而上,逐一探访了其余八井:四井的幽深静谧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五井的独特神韵引人遐思,浮想联翩;六井的粼粼波光映照着蓝天白云,变幻万千;七井的飞瀑如银河倒悬,白练垂空,气势磅礴……九井沟那鬼斧神工、各具特色的奇景,以及其间蕴含的深厚人文气息,让这位兼具政治家敏锐洞察力与文学家细腻情感的文人墨客,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与创作的灵感。

      此次九井沟之行,王安石诗兴大发,即兴创作了不少诗词歌赋与散文游记,以抒发其当时的所见所感。可惜的是,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这些珍贵的作品大多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散佚失传,未能完整地留存下来,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如今,我们尚能有幸见到的,便只有他当年题咏九井沟奇景的一首七言古诗——《九井》: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余声投村欲风雨,来势卷土犹溪坑。 飞禽凌兢走兽骇,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慕名来此喜有得,痴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投玉册,小吏碟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截险怪,无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常虚盈。 谁能保此千秋后,天柱不折泉常倾。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以其雄健峭拔的笔力,既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九井沟“飞瀑如雷、鸟兽惊惧”的奇险壮丽景象——“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点出了九井沟的偏远与险峻;“仰见吹泻何峥嵘”、“余声投村欲风雨”、“霜雪夏落雷冬鸣”则极力渲染了瀑布的磅礴气势与震撼声响;“飞禽凌兢走兽骇”则从侧面烘托了环境的幽深与险峻。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在写景之中融入了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中官系龙投玉册,小吏碟狗浇银觥”一联,看似描写祭祀场景,实则暗含对当时社会上某些迷信愚昧现象的委婉批判;“地形偶尔截险怪,无意未必司阴晴”则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山川地形的险怪与天气的阴晴变化皆是自然现象,并非鬼神意志所主宰。而诗的结尾“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常虚盈。谁能保此千秋后,天柱不折泉常倾”一句,则更是将思绪引向深远,既是对眼前这壮丽胜景能否永久保存的深沉忧虑与珍视,也暗藏着他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发展规律的深层叩问,以及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的历史哲思,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与思想家深邃的洞察力。

      千年胜景的当代新生:传承与发展的交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以来,在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深藏闺中的九井沟逐渐褪去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0年5月,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学者们慕名前来,对九井沟进行了实地踏勘与详尽考察。当他们亲眼目睹了这里集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后,无不被其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兴奋地断言:九井沟的自然景观“超过黄山翡翠谷”,其中七井瀑布的雄奇壮丽景象,更是“胜似庐山三叠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如今的九井沟,早已不再是王安石当年笔下所见的“无人耕”之地,而是旧貌换新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本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投入专项资金,对进山的步道进行了修缮与硬化,增设了安全护栏与观景平台,既有效地保护了原始的自然生态风貌与人文遗迹,又极大地方便了四方游客前来探访寻幽;周氏三兄弟舍身救民的感人传说,被精心整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矗立在三井旁边,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了解这段千年义举,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弘扬;王安石的那首《九井》诗,则被郑重地镌刻在景区内的岩石之上,当游人驻足诵读,低声吟咏之时,便能深切感受到诗歌的雄浑气势与作者的忧思情怀,从而跨越近千年的时空阻隔,与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文学家的思绪产生深刻的共鸣。

       当年王安石在《九井》诗中萦绕于心、深切忧虑的“天柱不折泉常倾”之问,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终于有了最圆满的答案: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对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精心守护、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九井沟不仅成功留住了“天柱不折、清泉常流”的原始灵秀与自然本真,更以其“自然奇景+人文故事”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皖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和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寻幽探胜、缅怀先贤。

       千年前,王安石为九井沟的奇绝景色与义士的崇高精神而驻足流连,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与千古佳话;千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人们循着这份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的回响,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山水之间,感受历史的厚重,体悟自然的神奇。九井沟的故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仍在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文原载2000年10期《安庆工作》,2017年3月面世的《宿松古今纵览》第三辑作了转载,2025年11月作了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