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宿松:诗仙行迹与千年文脉的交融辉映廖理南
(2025-11-01 20:04:07)
李白与宿松:诗仙行迹与千年文脉的交融辉映
廖理南
李白,中国文学史上冠绝古今的“谪仙人”,其一生漫游的足迹犹如天际璀璨的星辰,将诗意的光芒洒遍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在皖江之畔的宿松,诗仙的驻足不仅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瑰丽诗篇,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跨越千年的深厚羁绊。这段跨越时空的渊源,是唐代文学之辉煌与地域文化之灵秀相互交融的生动注脚。它围绕李白两次到访的特殊际遇、与县令闾丘氏的知己情谊、催生的不朽诗歌遗产以及流传至今的人文遗迹徐徐展开。深入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不仅能丰富我们对李白生平与创作的认知维度,更能揭示地域文化如何因文学巨匠的降临而焕发永恒光彩,最终沉淀为独特的文化标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乱世羁旅与知己相逢:李白到访宿松的历史脉络与时代语境
李白与宿松的邂逅,正值其人生中一段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安史之乱的烽火席卷中原,将这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卷入命运的漩涡。而彼时的宿松,凭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与闾丘县令的贤明治理,成为诗人漂泊生涯中一处难得的安宁港湾,见证了一段乱世中的知己佳话。
(一)首次寓居(约755年–756年间):避乱安身,贤主雅待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击碎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幻梦,也彻底改写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人生轨迹。时年五十五岁的李白,正客居江南,为躲避战火辗转南下,最终流寓至舒州宿松县(今属安徽省安庆市)。彼时的宿松,在县令闾丘氏(其名虽未详载于正史,史称“闾丘宿松”)的悉心治理下,俨然一方远离兵燹的净土,未受战火的大规模侵扰。
闾丘氏素来仰慕李白的诗名与旷世才情,对其到来极尽礼遇,待若上宾。他特意在风景秀丽的南台山麓为李白构筑了“读书台”,又在附近的河西山上修建了“对酌亭”。此后,二人常在此台亭之间,举杯畅饮,吟诗作赋,纵论古今兴衰,畅谈人生抱负,情谊日渐深厚,成为乱世中一段难得的知音佳话。
正是在这次寓居期间,李白挥毫写下《赠闾丘宿松》一诗。诗中以“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的生动比喻,盛赞闾丘氏治理下宿松县的安定祥和与民生富庶,更将闾丘氏比作孔子弟子宓子贱、田园诗人陶渊明等古代贤吏,字里行间满是对其为政之道的高度认可与深切敬意。这次寓居,不仅是李白在战乱中的一次安稳停靠,更是他与地方贤达灵魂相契的美好开端,为宿松的文化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二次养病(约757年–759年间):劫后余生,田园寄情
李白的第二次宿松之行,境遇较此前更为坎坷困顿。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李白因误入永王李璘幕府,在永王与肃宗的权力斗争失败后受到牵连,身陷囹圄。虽经友人多方营救得以获释,却仍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关于此次获释后是否立即重返宿松,学界尚存争议,另有一说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遇赦东归后,才再次踏上宿松的土地。
无论确切年份如何,此次归来的李白,已然历经政治风波的沉重打击与流放途中的艰辛磨难,带着一身病痛与满心疲惫,寻求一方宁静之地疗养身心。他选择居住在南台山上的南台寺,在晨钟暮鼓与青山绿水间抚慰心灵的创伤。此时,昔日的闾丘县令已卸任致仕,隐居于宿松沙塘陂,过着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尽管身份境遇已然改变,但他与李白的深厚友情未曾有丝毫褪色。听闻李白病卧宿松,闾丘氏时常从沙塘陂赶来南台寺探望陪伴,二人再续往日情谊。
诗仙题诗警庖厨:一段雅谑传千古
宿松,自古享有“诗礼之地、富饶之乡”的美誉。早在盛唐,其“万家酒店”“十里桃花”便已名动天下——“万家”原是酒店主人姓万,“十里”乃桃花溪绵延十里,却因李白的浪漫想象而更添传奇色彩,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沉醉于美景佳肴之中。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获释后暂居宿松,闾丘县令(或其继任者)敬慕其才华,时常陪同他遍游县境,遍尝松滋风味。一日,二人饱览“十里桃花”的烂漫春色后,信步来到名噪一时的“万家酒店”。席间,县令点了一道店中招牌菜“游龙戏凤”(以当地鲜鱼配山鸡烹制)并一坛“九井泉”佳酿。酒过三巡,菜尝几箸,李白却沉吟不语,店家见状,连忙上前恭敬问道:“先生,不知这道‘游龙戏凤’滋味如何?还望指点一二。”
李白闻言莞尔,并未直接作答,只向店家索来文房四宝。只见他略一凝思,便挥毫泼墨,于壁上题诗一首: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痛悔败襄阳。关公跑走千里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店主观诗,面现赧然,心知诗中必有深意,却一时未能参透,只得躬身道:“先生高才,小店惭愧。还请先生明日再临,定当奉上心意之作。”
翌日,闾丘县令与李白如约而至。店家早已备下重新烹制的“游龙戏凤”,恭请二人品鉴,并坦言:“先生昨日佳作,小人已拜读思量,今日菜肴,乃循先生诗中指点改良而成,请先生再细细品评。”李白欣然举箸,细品慢尝,片刻之后抚掌大笑,向店家竖起拇指赞道:“妙哉!店家果然聪慧过人,一点即透!”
这四句诗实则字字双关,谐音点出了昨日菜肴的不足:
· “大雨哗哗飘湿墙”——“檐”(yán)谐音“盐”,意为无盐(味淡);
·
“诸葛痛悔败襄阳”——“算”(suàn)谐音“蒜”,意指失算(缺蒜提香);
·
“关公跑走千里马”——“缰”(jing)谐音“姜”,暗示脱缰(少姜去腥);
·
“刘备抡刀上战场”——“将”(jiàng)谐音“酱”,点明无将(缺酱增鲜)。
李白以诗代语,雅谑之中暗藏机锋,既保全了店家颜面,又巧妙道出了菜肴缺憾,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而“万家酒店”经诗仙题咏后,更是声名远播,其改良后的“游龙戏凤”也成为宿松传统名菜,延续至今。
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光里,李白创作了《赠闾丘处士》一诗(“处士”乃是对隐居不仕者的尊称)。诗中以“地与剡溪邻,山川霭氛氲”描摹沙塘陂的清幽环境,以“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刻画闾丘氏的闲适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超然物外心境的赞赏,更流露出李白自身历经沧桑后,对这种与世无争、自由恬淡生活的由衷向往。
当李白身体稍有康复,即将告别宿松之际,闾丘氏特意在南台山下的官道旁为其设宴饯行。后人感念这份深厚情谊,将此地命名为“饯客岭”,让这段跨越世俗的知己之情得以永远流传。
二、诗心寄寓与墨香留痕:李白在宿松的诗歌创作与文化印记
李白在宿松的两次停留,虽时光未必悠长,但其创作的诗歌却如投入历史长河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这些诗作不仅真切记录了他彼时的心境起伏与交游过往,更为宿松这片土地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据史料记载与学者考证,李白在宿松期间及之后,留下了多首与宿松紧密相关的诗作,它们既是研究李白晚年思想与创作轨迹的重要文献,也是探寻唐代宿松地域文化风貌的珍贵史料。
(一)《赠闾丘宿松》:颂扬贤吏,寄寓政治理想
此诗是李白首次寓居宿松时,赠予时任县令闾丘氏的佳作。诗歌开篇便勾勒出宿松在闾丘氏治理下“郡国长河绕,川原大野兼”的开阔雄浑景象,以及“弦歌振长邑,城郭映层岚”的和谐治世图景。李白在诗中巧妙化用典故,将闾丘氏比作“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的阮籍,更以“宓子贱弹琴,邑中治”的宓子贱为喻,盛赞其“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氅”的贤明治理与超然气度。这首诗不仅是对闾丘氏政绩的由衷歌颂,更寄寓了李白本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凝聚着他对地方官吏造福一方、践行儒家仁政的殷切期盼。
(二)《赠闾丘处士》:向往闲适,见证纯粹友情
这是李白第二次到访宿松,病愈后赠予已隐居沙塘陂的闾丘处士的诗作。此时的闾丘氏早已远离官场的纷扰喧嚣,沉浸在田园生活的宁静之中。李白以洗练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友人“地与剡溪邻,山川霭氛氲”的沙塘陂隐居环境,以及“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的闲适生活场景。“芳桂日夜发,青兰芬自薰”的自然生机,与“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超然向往,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淡远的田园画卷。诗中既展现了李白在经历人生低谷后,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深切羡慕与归隐之愿,更蕴含着他与闾丘氏之间超越世俗功利的纯粹友情,成为乱世中人性光辉的生动写照。
(三)《赠张相镐二首》(部分):心系国事,抒发壮志难酬
这两首诗是李白在宿松养病期间(一说避难期间),听闻唐肃宗任命张镐讨伐安史叛军,内心激荡不已,遂有感而发写下的寄赠之作,字里行间满是希望得到赏识与任用,以报国仇家恨的迫切心愿。其中第二首诗的题注明确标明“时逃难在宿松山作”(一作“病在宿松山作”),成为其创作于宿松的有力佐证。诗中,李白回顾了自己“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的毕生志向,以及“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抒发了“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的壮志未酬之愤懑与身处逆境的悲凉感慨。这组诗真实再现了李白晚年虽身陷困顿,却依然心系家国、渴望建功立业的赤子情怀,为我们了解其晚年心境提供了重要窗口。
(四)聪明泉题诗:纪游写景,尽显雅兴风流
除上述寄赠友人的诗作外,李白在宿松期间亦有纪游写景的佳作流传。据地方史志记载,李白曾游历宿松县境东南的孚玉山(又名玉山),探访山中的福昌寺。寺内有一清泉,泉水清澈甘洌,汩汩不绝。李白见此佳泉,品其甘美,雅兴大发,当即挥毫题诗一首于泉旁石壁:“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若向清流饮,还能洗俗尘。”(此诗或为残句,后世记载虽略有出入,但李白曾题诗于该泉当为确凿史实。)后人为感念诗仙的到访,遂将此泉命名为“聪明泉”,成为李白游览宿松山水、与自然灵性相契合的生动见证,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三、遗迹寻踪与文脉永续:李白在宿松的文化遗产与现存印记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尽管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与朝代更迭的变迁,但李白在宿松留下的文化印记从未磨灭。宿松人民始终对这位曾在此驻足的伟大诗人怀有深厚的情感,代代相传地守护和纪念着与李白相关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共同构成了宿松独特的文化景观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厚重的文化价值,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一)太白书台(读书台)
位于宿松县城南的南台山麓,正是当年闾丘县令为李白构筑读书台的旧址,也是宿松最负盛名的李白遗迹。这里曾是李白读书治学、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与闾丘氏对酒当歌、畅谈人生的精神家园。后世为缅怀李白,将此台郑重命名为“太白书台”。1983年,宿松县人民政府在书台遗址旁重新镌刻了李白咏宿松的诗碑,汇集了当代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墨宝,让这一沉睡千年的文化遗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后人缅怀诗仙、感受文脉的重要地标。
(二)对酌亭与饯客岭
与太白书台相伴而生的“对酌亭”,是李白与闾丘县令饮酒赋诗、共话理想的核心场所。宿松县志中记载了诸多关于二人在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轶事传说,为这座古亭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而“饯客岭”则坐落于南台山下,正是当年闾丘处士为病愈即将离去的李白设宴饯行之地。因李白的名人效应与这段深厚情谊,此地声名远扬,成为承载着知己之谊的文化符号,历经千年依然被人们铭记。
(三)清风亭与清官潭
这两处遗迹的得名,与李白《赠闾丘宿松》一诗中“一朝风化清”的诗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世为缅怀闾丘县令的清正廉洁与李白诗文的教化之功,特意在相关地点修建了“清风亭”,并将附近的水潭命名为“清官潭”。明清时期,地方官员途经此地,往往会下马示敬,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后人对闾丘氏治县功绩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李白诗歌文化跨越时代的深远影响力,成为传承廉政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聪明泉
地处孚玉山福昌寺(一说为开化寺)旁,因李白的题诗而声名远播。相传此泉水质清冽甘甜,饮之能使人聪慧明理。在科举时代,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慕名前来汲饮泉水,祈求文思泉涌、金榜题名。如今,泉旁石壁上的李白题诗(后世摹刻)与汩汩流淌的清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处兼具自然景观之美与人文内涵之深的名胜古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寻诗仙的足迹。
四、名实之辨与史海钩沉:李白与“宿松”县名的史实澄清
关于“宿松”县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生动的说法:相传李白当年在宿松游历饮酒,酩酊大醉后于松树下酣然入睡,“醉宿松树下”的轶事广为流传,后人便取“宿松”二字作为县名。这一传说虽充满浪漫色彩,易于口耳相传,但考诸史实,却与真相不符。
据《宿松县志》等权威地方志乘的明确记载,“宿松”作为县名,其起源远早于李白所处的唐代。早在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便已将此地正式定名“宿松县”。其名称的由来,“宿”字意为“旧有”“往昔”,“松”则指代汉代在此设立的“松兹侯国”。因此,“宿松”县名实为对汉代“松兹”古地名的沿革与传承,取“古松兹地”之意。从隋开皇十八年到李白第一次到访宿松,其间相隔已有百余年之久。显然,“宿松”县名的确定,是基于历史行政区划的自然演变,而非源于李白“醉宿松树”的民间传说。
此次澄清并非否定李白与宿松的深厚渊源,而是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羁绊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
五、精神传承与时代新声:李白与宿松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