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坪乡吴家五房屋:徽派古建的活态传奇廖理南

(2025-10-30 16:32:35)
柳坪乡吴家五房屋:徽派古建的活态传奇   

 廖理南  

一、建筑概况:百年文脉的地标印记
 吴家五房屋坐落于安徽省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深藏大别山余脉的青山绿水间,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霜,至今已承载 240 余年的岁月沉淀,是皖西南地区清代徽派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作。2012 年,该建筑凭借其完整的形制与珍贵的艺术价值,被列为安徽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而其所在的大地村,亦因富集的传统建筑遗存与深厚的民俗底蕴,于 2013 年成功入选第二批 “中国传统村落” 名录,二者相映成辉,共同构成柳坪乡的文化地标。 这座古宅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清代当地富绅吴天彪,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五,人称 “吴老五”,他牵头募集族资,率领族人历时六年精雕细琢方才建成。因建筑归属吴氏家族 “五房” 一脉,“吴家五房屋” 的名号便由此流传至今,既烙印着家族分支的印记,也见证了宗族合力的凝聚力。
 二、建筑结构与技艺特色:匠心独运的营造智慧
 整座建筑遵循徽派民居 “坐南朝北” 的传统规制,采用罕见的三进七开间格局,以中轴对称的礼制秩序,依次排布门屋、厅堂、后宅三大功能区域,总建筑面积达 1150 平方米,气势恢宏却不失雅致。建筑主体为抬梁式木构架,榫卯交错严丝合缝,历经百年风雨仍稳固如初;屋顶为经典悬山顶,覆盖层层叠叠的小青瓦,瓦垄整齐如鳞,兼具防水与装饰之效;外墙以青砖实砌封闭,仅设一大门、两耳门及两侧门,开窗稀疏且位置偏高,既符合徽商 “藏富不露” 的处世哲学,更凸显出乱世之中防御防盗的实用功能,尽显内敛沉稳的气质。 其营造技艺的两大亮点,堪称皖西南地域智慧的结晶:
 • 竹片编结墙:内墙摒弃传统砖石,以当地盛产的毛竹劈成细片,编织成网状骨架,外敷掺有稻草的灰泥,干燥后再施墨绘装饰。这种工艺既减轻了建筑自重,又兼具透气防潮、韧性十足的特性,墨绘纹样虽历经沧桑仍隐约可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是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营造思想的生动实践。
  • 生态排水系统:建筑内部巧妙布局 8 处天井,与 12 口暗藏的蓄水池、3 条贯通全屋的地下暗沟相互串联,形成一套集排水、防火、调温于一体的闭环生态系统。雨天时,雨水沿屋顶瓦檐汇入天井,落入蓄水池储蓄,多余水量通过暗沟排出屋外;干旱时,蓄水池可提供消防用水,而湿润的空气则能调节室内温度,这套系统历经两个多世纪的考验,至今仍功能完好,堪称古人 “天人合一” 理念的工程典范。  装饰细节上,建筑处处彰显徽派工艺的精湛:门楣木雕以 “梅兰竹菊” 四君子为主题,刀法细腻、层次分明,寓意君子之风;厅堂地面铺设的青砖,经百年人来人往的踩磨,温润如玉、光滑如鉴;梁柱交接处的雀替、窗棂上的雕花、山墙上的砖雕,或取材于戏曲故事,或寄寓吉祥寓意,工艺繁复却不失清雅,整体呈现出徽派建筑 “简约而不简单” 的审美品格,更严格遵循 “前厅后寝” 的礼制秩序,彰显家族伦理观念。 
三、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古建新生的当代实践
 自 2012 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宿松县文物局联合柳坪乡政府,对吴家五房屋开展了系统性的文物普查、精准测绘与病害勘查,建立起完整的建筑档案,为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022 年,专项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秉持 “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屋面进行防漏处理、对腐朽的木构件进行防腐加固、对破损的墙面与装饰进行补修,同时建立村民日常巡查机制,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从制度上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 在活化利用方面,古宅走出了 “保护与利用并举” 的新路:2023 年起,吴家五房屋被正式纳入柳坪乡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增设了详实的导览标识、中英文解说牌与休息设施,开发了 “徽派建筑营造技艺研学”“传统宗族文化体验” 等特色路线,让游客得以亲手触摸竹编墙的肌理、探究天井排水的奥秘。同时,古宅与柳坪乡 “三十里风景廊道” 深度联动,串联起万亩竹海、生态茶园、罗汉尖自然风景区及西三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资源,打造出一条集人文探秘、生态观光、红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动线,让百年古建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 “流量密码”。 
四、历史人文价值: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 
吴家五房屋绝非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承载着多重历史价值的活态载体。从宗族文化视角看,“五房” 之称清晰折射出传统家族的分支体系与血缘凝聚意识,建筑的中轴对称格局、前厅后寝布局,正是家族伦理秩序在空间上的具象化,是清代徽州家族聚居形态的实物见证。从红色历史维度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曾是红军赤卫队总指挥吴贵新的故居,屋内留存的革命遗迹与相关传说,为古宅增添了鲜明的红色文化属性,成为传承革命记忆的重要场所。 在建筑史上,吴家五房屋的七开间规制在民间住宅中极为罕见 —— 清代民间建筑多以三开间、五开间为主,七开间的规制既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更需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认可,这从侧面印证了吴氏家族当年在当地的影响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墙体内发现了残留的清代契约文书墨迹,这些未经后世扰动的一手材料,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土地交易、宗族往来等信息,为研究皖西南地区清代社会经济史、宗族制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五、参观与周边旅游资源:沉浸式体验指南
 游客前往吴家五房屋,可结合以下资源规划行程,开启一场深度文化之旅:
 • 自然景观打卡:漫步万亩竹海,看清风拂过竹梢、光影斑驳洒落;攀登宿松最高峰罗汉尖(海拔 1015.5 米),登顶俯瞰群山连绵,感受大别山余脉的雄奇壮丽。 
 • 文化体验推荐:走进生态茶园,体验 “宿松香芽” 非遗制茶工艺,从采茶、萎凋到炒青、揉捻,亲手制作一杯清香四溢的高山茶;探访西三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洞等红色景点,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 交通与贴士:大地村地处大别山余脉,目前已实现硬化路面全覆盖,建议自驾前往,沿途可欣赏 “车在画中行” 的山景画卷;古宅内部为木质结构,参观时请勿触摸文物、吸烟用火;周边有农家民宿与特色餐馆,可品尝竹笋烧肉、高山蔬菜等乡土美食。   
 综合点评 吴家五房屋以其封闭式的防御布局、独具匠心的竹编墙技艺、巧夺天工的生态排水系统,生动诠释了古人 “顺势而为、天人合一” 的营造理念。它既是徽派建筑技艺在皖西南地区的独特呈现,也是传统宗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地域民俗文化的融合载体。历经 240 余年岁月洗礼,这座古宅没有沦为静止的标本,而是在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生,成为一段依然 “呼吸” 的乡土记忆,等待着每一位游客亲临探访,读懂它背后的匠心、文脉与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